《爱莲说》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联系相关背景资料,理解“莲”的外形美和品质美。
2、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手法,并能学以致用,独立完成对“菊”、“牡丹”象征含义的解读。
3、通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入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气节的高尚情操。
二、复习检测:
1、请你划出句子的停顿: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一词多义:&苍产蝉辫;
水陆草木之花 之:
水陆草木之花 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苍产蝉辫;之:
菊,花之隐逸者也 之:
菊之爱 之:
叁、课堂探究:
释题质疑:
仔细研读题目,从题目中,你了解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版块:诵读“写莲之语”
探究一:思考文中描绘了怎样的莲花?(外形特点)
学法指导:请你细细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请用简单的语句,分角度概括莲的外形特点。完成下列“知识积累”的前半部分。
知识积累:
“出淤泥而不染”,描绘了 的莲花,象征了君子 ;
“濯清涟而不妖”,描绘了 的莲花,象征了君子 ;
“中通外直”,描绘了 的莲花,象征了君子 ;
“不蔓不枝”, 描绘了 的莲花,象征了君子 ;
“香远益清”,描绘了 的莲花,象征了君子 ;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描绘了 的莲花,象征了君子 。
探究二:
1、周敦颐为何将莲比作“花之君子”?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资料链接》了解周敦颐生平,划出能体现他品行的词句。
(2)思考:周敦颐为何将莲比作“花之君子”?
方法积累:将物赋予了人的品质,将其比喻成一类人,这种写法叫
2、“花之君子”有怎样高尚的品质?
学法指导:从莲的外形特点出发,联系周敦颐的为人,思考“莲”作为“花之君子”的内在品质。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完成探究一“知识积累”的后半部分。
方法积累:对于寓意丰富的“物”,我们应该先从 入手,再通过 ,联系与之相似的一类人,完善对他品质的理解。
探究叁:学以致用,解读“菊”、“牡丹”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资料链接》,品读对于“菊”、“牡丹”的诗句,以及“陶渊明独爱菊”和“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两则典故。划出能表现“菊”、“牡丹”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的词句。
2、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先观察其形,再研读诗句、联系背景资料,完成以下填空。
知识积累:
1、“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将菊比作隐士,是因为 (外形特点),正如陶渊明本人, 。(内在品质)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周敦颐将牡丹比作富贵者,是因为 (外形特点),同时也因为士大夫们的热衷和追捧,使牡丹成了 &苍产蝉辫;的象征。(象征含义)
第二板块:感悟“爱莲之心”, 理解“喻莲之志”。
面对这叁种不同的花,因其各自的外形、品质不同,因此爱的人不同,爱的方式也不同。陶渊明是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而我独爱莲。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
(1)作者为何偏独爱莲?(为什么不喜欢菊和牡丹)(2)对其他的爱花之人是怎样的态度呢?
(3)表达了周敦颐怎样的人生态度?
(1)作者为何偏独爱莲?(为什么不喜欢菊和牡丹)(2)对其他的爱花之人是怎样的态度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总结文章写“菊”、“牡丹”的用意?
方法积累:1、对于文言文中出现的一些典故和现象,应该 做,来加深我们的理解。
2、对于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其他相关人、事、物,也应 。
第叁板块:拓展延读,铭记古训。
1、拓展延读
千百年前,周敦颐就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向世人发出感叹:品行高洁的人太少。那么纵观当今社会,像他那样爱莲、并努力保持君子品质的人多吗?谈谈你的认识?
2、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常常将国外的“绅士风度”挂在嘴边,却忽略了我国寓意丰富的“谦谦君子”,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君子”的理解又有了深层的体会,请你谈谈当代的谦谦君子应有怎样的言行品德?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向着“谦谦君子”的目标努力奋斗。
四、课后作业:
1、完善学案,做好相应的笔记。
2、每一个国家都有既定的国花。作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还没有确定法律意义上的、民众认可的国花,今天,我们学习了《爱莲说》,解读了莲的品质,请你为莲评选国花投上一票吧,为它写一份“推荐词”。
3、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常常将国外的“绅士风度”挂在嘴边,却忽略了我国寓意丰富的“谦谦君子”,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君子”的理解又有了深层的体会,请你谈谈当代的谦谦君子应有怎样的言行品德?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向着“谦谦君子”的目标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