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蒋卫山
学校文化体现着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和追求,体现着学校的目标、风格、氛围、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文化就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战略、道路和前景,也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结果。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学校文化建设,重视对学校文化的总结、积淀、提升,重视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我校在主动发展规划中,确立了“文化立校”战略,并在儒家思想中寻根,择其“和”为学校文化之魂,以和立校,以和育德,以和启智,以和健体,构建了鲜明的核心价值观,蕴育了浓郁深厚的学校“和”文化。
择高处立:建构文化体系,夯实内涵发展之基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我校“和”文化体系可用“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五项工程”来概括。
“一个核心”就是“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是一种态度、能力和追求,更是一种境界、精神和思想。“和”是学校文化的支点和灵魂。
“两条主线”就是“礼”和“乐”。孔子认为“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礼”是规范社会生活的首要原则,“乐”是礼实践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补充。“尚礼善乐”,调和性情,才能和谐发展。“和”是“礼”的灵魂,“乐”是“礼”的归宿。“礼”“乐”结合,内外兼修,使“法治”与“德治”有机融合,达于至善。化用古语,即“兴于和,立于礼,成于乐”。
“五项工程”是文化建设实施的抓手和途径。通过打造“和美校园”“和善德育”“和谐课堂”“和顺管理”“和合团队”五项工程,不断丰富“和”文化的内涵。
环境濡染:营造和美和善、如沐春风的环境文化
政治家丘吉尔曾说:“我们先塑造环境,环境再塑造我们。”环境是个文化场,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同化之作用。学校的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以其“外显内隐”的形式,使师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暗示与感染。我校遵循“个性化、生态化、人文化”的准则,采用“彰显历史、融合特色、寓教于形、人文浸润”的策略,致力于打造魅力校园,展现厚重办学底蕴,构建彰显人与自然环境、人与校园历史人文景观相合相融的全景式的校园文化场。
我们在校园“美化”和“文化”上提升内涵,努力打造“和美校园”。开辟了“倡和尚礼”的“礼乐”文化广场和“知然亭”读书长廊,建成了“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文化墙,设立了万世师表孔子圣迹浮雕。实施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建设工程:学校主雕“和”,体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核心理念。开辟“致和园”“约礼园”“嘉言园”“叁乐园”等主题文化园。
我们从办学理念、人文历史、办学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建设了富有个性的、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处处蕴含着励人进取的文化元素,呈现出“和”文化的内涵。
文化经营:构建惠风和畅、人和政通的管理文化
管理如大树之根,根深才能叶茂;又如江河之源,源远方可流长。我校积极构建的学校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其中,人本化管理,既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他环节顺畅运行的基石与保障。有观点认为,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学校文化就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文化。可见,构建科学、民主、人本的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如此,才能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管理氛围,实现“惠风和畅、人和政通”的管理目标,最终通达“无为而治”的“和顺管理”境界。
“和顺管理”的核心是“人和”,“人和万事兴”。“人和”的前提是“尊重”,表现是“合体入心移情”。“和顺管理”不是简单的求“和”,而是对生命和教育规律的尊重,是承认差别,尊重不同,把各种元素汇聚在一起,为了共同愿景,扬“和而不同”,弃“同而不和”。
——班子建设。倡导行政班子以“和顺”为标准,讲正气,优化成员心理环境;讲沟通协作,强化合作与认同。制订了《礼嘉中学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的意见》,针对行政人员提出了学校领导干部十条修养,在自律、克浮、谨慎、宽容、学习、境界、创新、奉献上都有明确的修德规范,以不断提升思想和人生境界。
——制度建设。修订并出台了《礼嘉中学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礼嘉中学“强师” 工程实施意见》,并配套出台了10多个具体方案,寻求“管”与“理”的和谐结合,将“德治”与“法治”有机融合。强化教师的师德修炼和专业发展,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民主管理。推进校务公开制、中层竞聘制、民主评议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制,落实教代会提案。开展教师谈心、教师评校长、家长评学校、社会评教育活动,开展教师文体活动,成立“教师俱乐部”。倾注人文关怀,关心教职工生活,干群、师生、家校关系和谐。
价值追求:倡导和风细雨、润育无声的德育文化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保证作用。
我校以“和善德育”为主题,坚持“叁全育人”(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育人),抓住“叁条途径”(课堂、活动、评价),搞好“叁项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努力实现“叁大目标”(全人格、负责任、有爱心),通过清晰的德育工作思路,丰富的德育工作内涵,引导学生知善、行善、扬善、乐善,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人品,学而不厌的学品,健全学生的完美人格。
我校注重学科渗透,搭建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和善德育”平台;创设活动载体,营造以活动为主渠道的“和善德育”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和善德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创新德育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践行“和善德育”思想,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善德育”;倡导多元评价的方式,开展“走星光大道,展礼仪风采”的“班级之星”“年级之星”和“校园之星”系列评选活动。
课程推进:打造和合共生、合作共进的课堂文化
和谐课堂是适切我校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的课堂,是彰显知识价值、思想引领、文化内涵的课堂,它重在和谐、愉悦、活泼,目标适切,内容实在,是和谐课堂的第一要素。它以学案为载体,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问题探究为方式,营造规范有序、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校以打造“和谐课堂”为抓手,实施 “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学导结合”的“和谐课堂”教学策略,透视教学常态,感悟教育细节。围绕“建设和谐课堂”的主题,开展教学论坛周活动;课题有魅力,微型有精彩,开展“和谐课堂”微型课题研究;立足课堂,改进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改革推进月活动,建立了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涵养气质:创建以和为贵、润泽心田的班级文化
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于追求美好生活,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就在于为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铺路架桥,教育的意义就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和谐”特指学校要形成一种全体师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生动而又“和而不同”的发展局面。课堂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课程则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我校正是以此为核心载体,通过创建以和为贵、润泽心田的班级文化,将涵养师生气质这一教育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以民主的方式形成班级理念、班级标志、班级班规;其次,面向全体,关注后进学生,凸显班级“仁者爱人”的人文情怀;再次,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第四,以经典文化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孝经》《论语》等传统经典读物;同时,开设《读论语、学做人》的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诵读经典等系列活动。我们理想中的班集体,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的场所,也是学校文化独特的呈现地与创生地。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为孩子们提供了“夯实基础、培育特色、多元学习、自主选择、全面体验”的丰厚土壤,他们各取所需,各展所能,既发展了个性特长,又培养了团结、合作、进取等意志品质。
精神引领:凝炼自强不息、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文化
我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确立了富有儒家风范的“和”的校训,坚持“以德树人,以和兴业”的办学理念和“促每一位学生成功,让每一个家庭放心”的办学宗旨,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校风、“诲人不倦”的教风和“学而不厌”的学风,也最终铸就了“自强不息,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
《管子·兵法》中有“和合故能谐”、“和而优则合”。 我们开展“和而不同”的校风文化建设,营造师生和谐共处、教学相长的文化氛围;开展“诲人不倦”的教风文化建设,要求教师有和美的外显追求、和畅的内涵发展、和乐的互助研修、和谐的综合素养,学校也尽力创设和谐共生的氛围,建立和衷共济的组织,完善合作发展的机制,努力使教师队伍形成“和合”之能,体验“和合”之乐;开展“学而不厌”的学风文化建设,致力于提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育人精华,滋养和化育学生的心灵,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几年的积累和不断探索,我们创造性地形成以儒家思想“和”为核心的学校主流文化,并根据社会文化的变迁来涵养、培养学校文化。在此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校的办学内涵,夯实了文化底蕴,还通过文化建设使学校教育以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影响感染师生,形成了师生全面成长的动力。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上,我们将进一步依托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调动环境育人、教学育人、活动育人、娱乐育人等多维育人因素来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把学校建设成富有人文关怀、师生共享和谐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