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第一堂美术课,和往常一样,我拿着课本走进了教室,师生问好后我对本学期的美术教学提出了一些要求,并就课堂教学也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交流中,学生们表示最喜欢上欣赏课,笑问原因,回答居然是“欣赏课我们只要听老师讲,带眼睛看,不需要动脑,更不需要动手。学生的回答,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忆以往的一些美术欣赏课,与其它课型,特别是制作课相比,课堂确实“安静”了许多,而且我也不必为一些教学要求和作业质量费心。
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如果缺少了学生的参与,那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听得再认真,这也只能算作是老师的个人专场演讲会。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美术欣赏活动更是需要倚赖学生的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感,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的存在,不给学生充分感受的时间和机会,而是以教师的感觉作为结论,不仅使欣赏教学变得简单、肤浅,学生也会逐渐丧失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与学生的一番交流,让我深深感受到,在欣赏课上最有价值的不是美术作品本身,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为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而这些,无不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阐释与美术评论加以表达。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重点,也是美术欣赏教学层次定位的关键所在。让学生自主参与,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创设师生互动的氛围,使欣赏教学充满生气,这是和谐课堂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