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高二(1)班开设了一节公开课,是有关青霉素和阿司匹林的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比较枯燥。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相关的预习题,让学生对这两种药品的历史和功效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导入部分结束后,紧接着校对学生的预习作业。然后是快速阅读,回答三个简单的问题。此后,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并完成八个阅读理解题和一个任务型阅读题。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刚刚所完成的两部分练习的答案,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在集体校对时,我还加强了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指导。在此后的讨论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 What would the world be like if the two medicines had not been discovered ? 2 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taking medicine?第一题旨在点题“life-saving”, 第二题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服药的常识。最后环节是长难句的理解和语言点的学习,也是一个比较枯燥的环节,所以我设计了小组竞赛的活动,每个小组领到自己的任务后就开展小组探究,最后是展示环节。
反思这一堂课,有如下感悟。首先是有遗憾。在最后环节的设计上太贪心,在明知道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还是想让学生把九个完成的任务都展示,非但没有展示完,反而显得很仓促。其次,更加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无论是老师的备课组还是学生的小组两个层面都是如此。在设计课件和学案时,本组老师给予我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使得我的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最后一点其实是平时教学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主动回答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好学乐思的探索精神,并且很好地维持下去,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对学生进行激发、鼓励,如果是只个别几位任课老师在努力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