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以来,初中美术作业似乎更追求学生在“任意发挥”中完成, 把每个学生都看成天生的“艺术家”。其实,这种所谓的“创作”缺乏深厚的艺术底蕴而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搞笑”。作业效果不明显,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也会因不知如何“任意发挥”而失去信心和兴趣。新课标将美术教学划分为四大领域。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作业内容与要求,立足学情,从作业媒材、合作互动、个性化完成等视角精心设计。
天生我才必有用——谈作业媒材的选取
一般美术作业的主要载体就是纸张, 由于学生作业用纸尺寸小, 媒介单一, 有时很难达到美术教学的要求, 为此, 在作业设计时,我们应多动脑筋, 想方设法采用多媒材, 由作业媒材的不同,引发作业的形式多样化,产生不同的效果。一方面要灵活更改作业载体。如在 7 年级“让画动起来”教学中,第一课时我安排让学生回忆自己看过的动画片,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画明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让学生找来家里的白色、黑色棉布汗衫( 这几乎每个学生都有) ,然后帮他们买来丙烯、纺织颜料,直到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动画明星画在衣服上,做成一件有特色的文化衫。以前让学生在纸上画自己喜欢的动画明星,他们就喜欢偷懒,随便临摹一个小小的机器猫、司努比之类的就敷衍了事,这回可“严阵以待”了,因为谁都想拥有一件自己画得漂亮衣服。给他们一些技术指导后,他们的作业做起来特认真,很有创意和特色。很多作业都不一定要在纸上进行,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在石头、桌子、椅子、墙壁、餐具、衣服上进行,作业的工具也不必局限于水彩水粉之类的,让学生试试丙烯颜料、纺织颜料、油漆等,探索新的表现形式,积累一些经验。另一方面要多渠道采集、使用作业材料。教材中还有很多手工课,教材一再提示要利用身边易得的废旧材料来进行创作,但学生往往会想不起可以用些什么材料。在每一阶段新生入学时第一节课我就强调材料的积累,让学生准备美术百宝箱, 平时想要扔掉的一些“垃圾”,如牙膏盒、药品及化妆品包装盒、易拉罐、饮料瓶、电池、回形针、泡沫、瓦楞纸、卡纸等东西,在扔掉之前要同学们想想看是否可以利用,可以利用就放在“美术百宝箱”内作为宝贝( 姑且称之为“废宝”) 备用。这样学生就可以积累大量的材料,上起手工课来就不会因为没有材料而发愁了。在 8 年级下《边吃边看的艺术》一课中,就需要用到很多生活中的这些“废宝”。在设计中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大胆尝试的能力, 鼓励他们多做多改,一种材料做了不好看就改用另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