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人教版 必修1 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考一轮复习)
|
||||||
班级
|
高叁(3)
|
授课人
|
毛丽菊
|
日期
|
9月10日
|
||
教学方法
|
多媒体教学 学案教学 小组讨论
|
||||||
课题研究
|
“尝试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
||||||
指导思想
|
现今的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而尝试教学的基本精神是“先练后讲”,这正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尝试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先尝试,正是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及条件,学生通过尝试而知不足,知不足方能自反,去寻求解决途径,以体现其在教学的主体作用。 教师引导进行重难点分析,学生尝试知识迁移应用,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地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再学习的能力。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导参与教学过程;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 理规律等。
|
||||||
教材分析
|
一轮复习的目标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学习,消除知识盲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挖掘内容深度,形成知识网络。前面已经复习了地球上的大气和地球上的水,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联系起前后知识点。而今天复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总论,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在教学过程中,先运用教学图片让学生判断内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态,再由学生总结出内外力作用的区别。而在复习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时,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第二个层次: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按照考纲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是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
||||||
学情分析
|
虽然已经是高叁的一轮复习,但是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相当薄弱,知识结构零散,不能系统分类,不能正确提取知识,分析能力欠缺。概念模糊,不能辨析,对课本相当陌生。而且地理学科一向被认为是“副科”,学生也就不是很重视。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诱思点”,设置情境,实验观察、探究,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内外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且要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影响下地貌景观的判断
2、叁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
||||||
教学流程
|
1、回答课前思考的问题;
2、课堂探究一: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课堂探究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4、课堂巩固;
5、观赏图片,分析地貌名称及成因。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课前准备
|
1、学生完成知识点填空
2、设计学案
|
1、完成《步步高》知识填空
2、回答问题,把答案写在学案上
|
课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知识点填空,就是让学生去看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回答问题,检查学生课后的自学情况
|
||||
承转
|
同学们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了基本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再根据考纲要求,综合性的探究两个问题。
|
|
|
||||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个别提问
|
1、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2、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回答学生的问题。
|
1、学生根据学案上的图片,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名称
2、把内外力作用分类,说出判断理由
3、归纳总结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1、通过小组讨论,锻练学生互帮互助,分工合作的能力
2、教师放权给学生,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
||||
承转
|
以上是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具体他们是怎样影响岩石圈物质的,我们再来探讨第二个问题。
|
|
|
||||
问题探讨,学生自我思考,小组合作讨论
|
1、多媒体展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2、课堂巡视,指导学生
|
1、独立完成典例
2、小组讨论完成反思归纳
|
1、读图,获取有效信息
2、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解题方法
|
||||
课堂练习
|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双选)( )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C.常含有化石 D.坚实致密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
(4)在台湾东北海岸的“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如上图)最为着名。但其“玉颈”逐年变细,预计15年后将面临“断头”危机。你认为其“玉颈”变细是受____________作用的影响,该作用对应于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5)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
|
让他们完成典型例题,并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探讨。验证自己的解题方法、学习其他同学的多种方法,既可培养他们的表达、交流能力,又可开发他们的思路,加深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
|||||
图片欣赏
|
展示中国主要的地貌景观图片
|
|
引导学生结合各区域的图片,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学以致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
||||
课堂小结
|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后面我们将会继续探讨。
|
||||||
板书设计
|
|||||||
一、一、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1、内力作用
2、2、外力作用
二、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1、岩浆岩
2、2、沉积岩
3、3、变质岩
|
|||||||
教学反思
|
|||||||
本堂课高叁的一轮复习课,按照教学习惯,高叁的课要有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但是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了解,所以教学设计我还是从最基本的知识点抓起,紧紧围绕考纲。首先,我让学生自学书本知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当学生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再让他们完成例题,并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探讨。验证自己的解题方法、学习其他同学的多种方法,既可培养他们的表达、交流能力,又可开发他们的思路,加深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讨论是一个省时省力的好办法,关键是如何让教师舍得放手,收得回来,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尝试教学法的好处很多,不但可以让学生养成课前自学的好习惯,令学生对所学新知更加清晰地掌握,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令其对学习充满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习惯。总之,我们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实践尝试教学法,而且可以按照我们自身和所教学生的自身特点,加以适当的变化。我想,这样将会更加符合我们的实际教学的需要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