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玉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最美莫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不知不觉,我们又走进这秋风送爽、瓜果飘香的日子,迎来又送走了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今年的10月12日是农历九月初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什么叫重阳?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因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对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
到了东汉,民间在这一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登高》,都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除了登高之外,同时还有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苍产蝉辫;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新时期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古代思想家孔子说:做子女的能活下来,是因为有父母的养育;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求人们不仅要尊敬自己的老人,还要尊敬社会上所有的老人。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和”, “和”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重要特征,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万物人之上,万事和为贵”,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和”是自然万物的本质及天地终生存在的基础,是人道追求和处世行事的基本准则,体现着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尊老爱老也是“和”的一种体现。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实际上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从现在做起,都能爱老、敬老、尊老、助老。在这个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的季节,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也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做一个孝顺的人,让老人和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