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研组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地理学科组>>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正文内容
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3-10-21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陈大庆

 

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的思考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苍产蝉辫;2006-8
陈大庆(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苍产蝉辫;212200)
一说教学目标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这是新课程的基础目标,总体上看,在教学中普遍得到重视。但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及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例如,该目标的第一条中“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属于地球概论和天文学知识,“谈天说地”是必要的,但是“谈天”不是目的,“谈天”是为了“说地”。有些教师在这方面受旧课程的影响,挖掘得过深,拓展得过宽,使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起始阶段就感到困难。类似的情况在教学中并不鲜见。因此,继续研究新课程的要求,尤其是重视对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出恰如其分的定位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在地理核心观念和原理教学方面,既要以区域作为教学的载体,通过区域发展的案例灌输地理观念,更要通过区域案例教学让学生领会地理观念和原理的内涵。例如,该目标的第叁条“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偏重区域地理内容的教学,忽视了从本质上揭示产生差异的原因,有的教师仅是针对案例本身的个案教学,缺乏对问题原因的一般性概括和对解决途径的归纳总结,不能区分高中和初中阶段在这一教学目标上的差异。学生遇到类似问题不能举一反叁。因此,要重视学生地理核心知识的内化,即将地理核心观念和原理内化为学生的地理素养。叁是在地理技能的教学方面,重视了对“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教学,对“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的技能教学明显弱化。例如,教学中,对教材针对上述技能的培养而设计的“活动”往往不能落实到位。究其原因,前者是高考的热点,后者在目前的高考中考查的较少。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在新课程的会考和高考中要加强对上述技能的考查。
    目标二:过程与方法。这是新课程的关键目标,也是新课程目标中的“亮点”。从这一目标的实施看,教学中“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分析、运用”得到了重视。但是,对目标中“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普遍得不到落实。例如。,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大量的地理试题练习替代探究的过程;以现成的答案禁锢开放性思维:以教师的“一言堂”取代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究其原因,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观念所致。实际上,前者属初级水平目标,后两条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都十分关键。为此,笔者认为,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人手。首先,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性的讨论;其次,教师要倡导并具体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目标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课程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当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最终升华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受益。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对该目标下的“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在教学中普遍得到了重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态度、审美情趣的培养表面化,学生没有真正感悟到地理学的内在美,这必然影响地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长久维持;二是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空泛化。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不能有机地结合国情和乡土地理的案例,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中油然而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愫。叁是观念、意识的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相脱离。例如,对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还是为了应试的需要,学生并没有进一步增强责任,养成习惯,产生行动。为此,一是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素材,在课堂上有机渗透,抓住时机,适时教育;二是丰富教育的形式,尤其注意引导学生从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和人类的建设成就等具体的实例中,进行自我教育;叁是在活动中教育,如利用创建“绿色学校”促进学生把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上升为自觉的环保行动。
    二说学习方法
    从教学方法看,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城市和乡村的不平衡。城市学校由于课改起步早、学习研究机会多、教师专业水平普遍较高等原因,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课堂上能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外能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观测、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乡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2.各年级发展的不平衡。高一年级由于尚未文理分科,地理学科面临的升学压力不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还比较重视教法的改革,有的学校还开设了相关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并能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文理分科以后,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使得很多课堂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技能的培训,教法变得单调乏味。随着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改革,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学将愈来愈难适应高考的要求。
    3.公开课和平时教学的不平衡。平时教学老—套,公开课则热热闹闹。由于平时对新课程倡导的教法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公开课上采取的所谓探究式教学也是仅有其表,而不能真正体现其内涵。
    叁说教师专业成长
    课改中上述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内因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未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根据新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侧重以下方面的专业学习。
    1。知识结构方面。在学科知识方面需要加强的是,社会发展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影响,如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乡村发展;科技进步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影响,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在国土开发与整治中的应用;经济发展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影响,如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等对现代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的影响。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方面需要加强的是,与新课程改革关系密切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课程论、儿童发展理论、有效学习的理论与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及学习论等。实践性知识方面,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及组织学生从事地理实践活动的知识,如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等。2.能力结构方面。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必备运用地图教学的能力,以及速绘、设计和运用地理略图、板图、地理图表的能力,选择、运用和制作简易地理直观教具的能力等。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还需重点加强以下能力的培养:一是快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能从大众媒体及访谈、调查等途径获取所需信息,并能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二是建构开放式课堂教学的能力;叁是带领学生进行地理实践和探究活动的能力;四是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地理教学服务的能力。

    3.课改素养方面。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研的开展都需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教师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同时,积极参加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尤其注意立足地理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活动,从操作的层面进行积极探索,并不断用新课程的理论指导课改,提高地理课改的实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