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业庭)现代教育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情景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气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可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苍产蝉辫;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物理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问题情景也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物理,用物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物理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叁、利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特别强烈。因此,有意识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能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好奇心理和表现欲,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贾青)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尝试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才能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设置问题
科学探究教学因地区而异、因校而异、因学生而异。我们不能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拿来导演排戏,必须结合各种实际情况,根据教材改编探究的具体细节,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在设计问题时,不能仅以课本或教参为准,要考虑实际。例如,探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参上常给出周期公式,另外与空气阻力、参照系等都有关。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不同,不可能将所有的因素都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在一些基础差、条件差的学校,根据摆钟快慢来设计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探究,这样便可使探究课变成现实的探究。
2、突出重点设置问题
影响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往往是众多的,我们要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矛盾。如我们在探究“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的教学中,往往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探究时,我们就得在此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动手,最终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突破难点设置问题
突破教学难点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从问题的提出到层层深入去解决问题,最终使教学难点得到肢解。设计突出难点的问题在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中,往往因重力与压力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将会带来许多教学盲区。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就要针对这些难点或易混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将它们区分开或将难点化解成几个简单问题。
(吴明锋)学生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浅到深,从孤立到整体,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需要开发和培养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在课堂上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着“问题意识”的“研究性”的教学。主要形式如下:“学生”发现问题——分组合作研究——共同探讨交流“教师”引导提问——参与帮助指导——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引导共析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大加赞扬,树立榜样,课堂上应允许学生说错,如果教师出现错误,也无须尴尬,诚恳地道歉,让学生知道应该相信事实,要有信心为自己质疑的结论寻求理由。老师为学生的每一个提问感到高兴,要及时表扬敢于质疑的学生,大力赞赏高质量的质疑并且带动全班学生一起去探讨,在班级中形成质疑光荣的氛围。
2.在教学中设置合情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爱问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把问题带进课堂,能鼓励学生解决现存知识与问题要求之间的矛盾,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是靠后天培养的。&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流程,它象一条江河,有时奔腾咆哮、一泻千里,有时峰回路转、润物无声。学生就是江河中的水,教师应该不断变换河道的形态,使河水呈现不同的形态,要区别对待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久而久之,学生会从一个一个不敢提问逐渐过度到爱问的学生。
3.在教学中利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
(虞奔)一、问题有针对性
1.教师设置的所有问题应该针对于课堂学习的目标。提问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服务的,在设计问题时要首先了解当节课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所提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设计的问题既突出章节知识重点,又明确易懂而无歧义。
在制定实验方案的时候,学生知道小车的受力是由钩码重力提供的,“小车受绳的拉力跟钩码的重力是什么关系?”让学生发现钩码所受的重力并不等于细线对小车拉力。“但实验时我们就是按照绳拉力等于钩码重力处理的,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提问直接点明教学中所要研究的方向,在目标的引领下让学生思路清晰,高效达到学习目标。
2.提问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课堂提问不能仅仅关注教学目标,只按照自己预先的设定,好高骛远地盲目提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向学生提问不仅要“提得出”还得确保让学生能“接得住”。
二、问题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应该能让学生经历思考过程并且有所收获。有些像“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问题,是属于典型的“注入式”、“填鸭式”的问题,这种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不仅无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反而会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干扰。
教师提问具有启发性,就是要能对学生的思路起到引导作用。在平衡摩擦力步骤中,木板水平时小车受力还要考虑所受的摩擦力, “那么如何‘消除’这一摩擦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问激起万般思,“为什么要‘消除’?”“怎么‘消除’?”一个问题的抛出,立刻就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思维。我想这一点在课堂中很重要,毕竟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要更重要。在数据的处理中同样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控制变量法研究小车加速度与质量关系,在发现a-m的图线并不是直线而是双曲线的单支时,教师提问:“a-m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如何直观看出?”,学生就开始思考“a与m成反比,还是与m2或尘3、尘4……成反比?”“怎么看直观?”
启发学生思考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能够适时恰到好处的给予点拨:“如果知道了a与m、尘2 、尘3、或尘4……的倒数间成正比关系,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吗?”
(尹庆丰)一要适度,就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适度,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那怎样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叁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度的提问促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会使学生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最近发展区”上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二要适时,教师要注意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叁要适量,就是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有效思维。
(祝秋莹)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提问与进行哟效追问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要想能够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调控教学,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供教学反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在课堂提问中尤其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究其实质是个认识过程。这种认识的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只有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才能使认识的主体即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既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从心理上处于期待状态,产生了一种渴望掌握知识的内在要求,开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
2、能根据教学设计构想的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以恰当的方式提问,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 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教师应用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3、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一些散问题,或引起学生注意,或促进知识掌握、或启发思考,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中心,考虑学生要学到什么,思考什么,会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4、问题本身及其表述能让学生理解,提问恰当并有一定顺序,避免杂乱、肤浅等弊端,,要掌握好提问的次数,也就是量要适度。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过多提问或提出的问题使学生难以解答,会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反感,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减少问题的量,优化问题的质,讲到什么时候提问什么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教师讲授的效果,而且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学的今天,我们每位教师在物理课中只有很好地掌握了有效提问的策略,才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