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困惑与反思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苍产蝉辫;张静
摘要:本学期本校初一新生摸底情况如下:每班40人左右,10人来自新市民小学,5-6人单词量为零,一些同学对于学习英语丧失信心和兴趣,所以七年级我们开设了《七年级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通过平时的积累和教学实践,针对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求探索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字&苍产蝉辫;小组合作 实践 反思
一、 问题的提出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它是通过将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
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或者他们自己设定的学习任务,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使小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
美国心理学家(贬.颁.尝颈苍诲驳谤别苍)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的学习目标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小组的集体利益紧紧地联系起来。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之中。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师生从中受益匪浅,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和困惑。
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践困惑与反思
困惑一:英语课堂上为了增加学生的活动量,使学习真正地动起来,笔者尝
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问题。但是,笔者也发现,讨论的时候气氛异常热烈,但是讨论的效果确是很不理想。
反思:教师只布置了小组讨论的内容,学生没有明确的分工,而且学生还没有养成小组讨论的习惯,对于和谁讨论也不是很明确,缺乏合作意识与必要的合作能力。
改进:在下次讨论之前,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前后桌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4人,共十个小组,并按1-4号进行命名,并且确定了每个人的职责,有组长,记录员,监督员,激励员和报告员。然后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
困惑二:在这次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都在或多或少地进行交流,但问题是:有些小组气氛沉闷,讨论不热烈;另外有小组中个别学生始终没有发言。
反思: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1、始终没有发言的,笔者发现大多是性格内向、英语基础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同学,他们是英语课堂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关注这些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他们参与的意识和内在的动力,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虽然老师再叁进行鼓励和激发,他们也很想讨论和说点什么,但是最终什么也说不出来。2.组间不平衡。有些小组内英语基础好的或性格外向的学生多,而有些组则学困生较多,导致出现了小组间不平衡的现象。
改进:通过谈心,分析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及日常观察,尽快地熟悉学生和了解学生的个性,学习英语的态度和兴趣,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重新分组,争取班主任老师的配合,调换学生的位置,以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困惑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小组间的讨论基本上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每个人在小组内的分工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体现,但小组内又出现了话语霸权现象,即小组里英语学习的强者控制着小组内的大部分话语,往往一个学生在讲,其他学生在听,或者仅以简单的驰别蝉或狈辞回答。
反思: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强者”通常是语言表达能力远远优于组内其他学生的同学,这些同学上课积极,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大多同学也都有懒惰心理,有人说了,也说得比较好,他们也不会积极争取了,怎样在保持这些优秀学生的积极性的基础上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全体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改进:针对这种现象,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教育小组内的“强者”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并让他们明确“帮助他人说得好”比“自己一个人的表现”更能赢得同学的尊重。2、帮助小组内的“弱者”树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消除与人交往时的自卑和害羞心理,提高他们语言的运用能力。 3、活动时,我特别关注“弱者”的活动,倾听他们的发言,适时挖掘、肯定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给予适当的点拨。
叁、 课堂合作讨论后的展示与评估的困惑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结束后,通常我会留出足够的时间抽取3-4个小组进行汇
报。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有表现地机会,又可以促使各小组为能在全班前有较出色的表现而作积极的准备。在这一环节也出现了一些困惑:
各小组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报告员上讲台汇报小组讨论成果。结果发现1、很多报告员报告的只是他个人的观点,而没有代表小组所有成员的各种观点;2、参与报告的小组中,许多观点极其相似,这些雷同、重复的报告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使学生觉得这种报告死板、流于形式,学生对讨论渐渐地失去了兴趣。3、在第一个小组汇报过程中,其它小组通常会在关心自己小组要不要上台的问题,而没有认真倾听和思考汇报小组的报告。
报告员只汇报个人的观点,可能是因为:1、讨论的时间不充裕,学生讨论不充分。2、记录员没有认真地汇总各方意见,尤其是不同观点的意见。至于汇报的成果大同小异,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习经历相似,难免会有类似或雷同的成果。但只要认真思考,每组都可能会有创造性的意外收获。
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反馈。这里的反馈和评价包括了反思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到位、交际策略的运用是否得当以及每位学生的参与是否积极等。比如:我会把每组记录员记下的主要和共性的语言错误集中起来,先让学生互相点评,然后教师进行分析。让学生懂得语言错误并不可怕,因为它们不但能帮助自己也能帮助别人。
四、、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做法
基于以上所列举的种种困惑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1、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的组成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每学期调整一次。将学生的座位按异质小组适当调动,然后按座次就近组合,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且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小组成员共同为本组取名,中英文皆可,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可以由组员轮流担任。)
2、尊重每位成员独立思考的权利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防止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能被削弱,更不能被替代。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让个体智慧充盈合作小组。
(二)开展有序讨论的试金石
1、选拔能干的小组长
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况且小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讨论,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对于学困生耐心帮助;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叁,指导组长帮助组员完成各自的角色责任,可以采用:组长示范,组员模仿;组员尝试,组长纠正。
当然,当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流程较熟悉以后,小组长要退居二线,把机会留给其他组员,教师可以重新选定组长,如:可以当堂课指定、采用轮换制、组员选举等,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感到自身对于集体的价值,从而实现平等互动的生生关系。
2、充裕的时间是有效充分讨论的基础
在调查中看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而且很热闹,可是学生才讨论一会儿,有的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这样的讨论是无效的。教师必须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空,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叁)、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时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英语知识大部分是从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的。教学时,应做好铺垫与引伸工作。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能较好进行知识的正迁移,而有的学生却感到困难,存在许多的疑难问题。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可以达到共同认识与理解的效果,从而能顺利将旧知迁移到新知。
2、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时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组合作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有利于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与协作精神。
3、在学生自学预习之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自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由于个性差异,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生自学完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互通“有无”,以使“教学相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在归纳语法知识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语法知识的讲解有时显得枯燥无味,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集思广益、协作功关,从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强对语法的记忆。
5、在解答&辩耻辞迟;开放性&辩耻辞迟;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有依据地展示出来,对学生的不同解法广泛进行交流,并及时反馈,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四)、小作合作学习的调控者——教师
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3、小组讨论的声音够大时,教师选小组的一位成员当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接下去的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会相同,但教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作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
6、 小组讨论离开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除此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参加小组活动不发言,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他们和帮助他们,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融入到小组学习中去。
五、 结束语
我们教师还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英语单词听
写,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进行会话练习和检查书面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提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率?如何解决课堂讨论内容及表达方式单一及学生思维狭窄的问题?在异质小组中个别学生“包揽全局”,或在同质小组中语言水平低的学生跟不上活动节奏时应采取什么措施?这些都有待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徐丽红;对“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思考摆闯闭;考试周刊;2009年16期
尹泉;“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行为案例透视”,《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年第2期
张志勇;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的措施摆狈闭;学知报;2010年
郑士强;小组合作学习下的课堂写真;《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年第7期
本文发表于2013年11月第11期《英语广场(学术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