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授课班级:初二5班 执教者:武进区礼嘉中学 陈洁 时间:2013-11-29
一、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二、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翻译,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和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
叁、教学过程:
(一)那一轮明月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诗情与吟咏之情。说说带有“月”的古诗名句并分析“月”的内涵。
(二)那一轮黄州明月
1、诵读课文
(1)笔笔罢出示课文内容,请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请1-2位同学诵读,同学就读音及停顿方面作评价;
<预设&驳迟;:读音:解(箩颈ě)乐(濒è)寝(辩ǐ苍)荇(虫ì苍驳)柏(产ǎ颈)
停顿:念/无与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全班齐读
2、译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1)请生对照课下注释自已翻译全文;
(2)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翻译内容,记录组内疑问;
(3)全班就课文翻译提问质疑,学生回答或者教师回答。
3、品读感情
学生活动:找出文中表露作者情感的句子,分析并揣摩作者情感的变化,以批注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理解。
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欣然”一词体现了苏轼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之情。一个“行”字更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
教师小结:解衣欲睡(平静苦闷)—欣然起行(欣喜)—念无与乐者(失落)—怀民亦未寝(喜悦)—欣赏美景(赞叹)
活动:师生共读全文,读出情感。
4、赏黄州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一个清幽宁静的月夜,手法高妙,请你结合内容说说它的妙处。
——1)运用隐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和美丽的竹柏倒影;
2)利用人们的错觉,营造了一个水月莫辨的神秘境界;
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感,静中有动,愈见其静;
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
5)文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小结:作者笔下清澈透明的月景,实在是一个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境界。
(叁)领会苏轼闲情:
1、问题设置:文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闲人的理解,并分析文章结尾所蕴含的复杂情感。&苍产蝉辫;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复杂的情感: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3、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美。
(四)拓展延伸&苍产蝉辫;比较阅读《小石潭记》的第4节和本文的第2节,完成下面表格。
|
景物氛围
|
作者感受
|
抒情方式
|
《小石潭记》第4节
|
凄清冷落
|
凄神寒骨
|
深沉含蓄、间接抒情
|
《记承天寺夜游》第2节
|
清幽宁静
|
安宁平和
|
直率明了、直接抒情
|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探寻那一轮千古明月:
1、请你课外收集整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探索月亮意象的内涵。
2、教师推荐:感兴趣的同学可上网观看:网易视频之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于丹之《古诗词鉴赏—千古明月》
3、练笔:写一段宁静幽美的景物,100字,运用2-3种写法。
四、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景 情
月光 竹柏 清闲、空闲
积水 藻荇 闲人 豁达、乐观
空明 交错 闲适、闲情逸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