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设计人:毛秋伟 授课班级八(2)&苍产蝉辫;时间:2013-11-22
教学目标
1.检测并巩固学生文言字句的理解。
2.通过品析景物描写,让学生领会景中所寓之情。
3.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探究柳苏在贬谪中不同的情怀抒发。
教学重点
1.品读景物描写,归纳景物特点及描写方法。
2.联系背景领会作者景物描写中所抒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探究柳苏在贬谪中不同的情怀抒发。
教学内容
一、检测巩固
二、细读品析
1.品读景物描写,归纳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写法。
2.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学法指导】
(1)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划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2)写法上的特点可以从①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正面、侧面描写②修辞等角度考虑。
(3)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表格。
(4)小组合作交流,知者帮助未知者。
3. 完成表格
描写景物
|
景物特点
(四字短语概括)
|
写法上的特点
|
情感的变化及变化原因
|
|
|
|
|
|
|
|
变化:
|
|
|
|
|
|
|
|
|
|
|
|
原因:
|
|
|
|
4.探讨交流:作者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情感有怎样的变化?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变化的具体原因。
讨论明确: 快乐的原因:声音清脆悦耳、水清澈、鱼的欢快;
心情变化的直接原因:小溪岸势的曲折“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寥无人”、“悄怆幽邃”;
心情变化的根本原因:触景生情,在这样幽静冷清的环境中想起自己坎坷的遭遇经历就如同小石潭一般,景色虽美,却无人赏识,前途不可知。
5.归结主旨
本文以生动的笔法描写了小石潭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悲凉凄怆的心情。语言简练生动,刻画景物细腻逼真。
叁、比较阅读
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柳苏在贬谪中不同的情怀抒发。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苏轼在这首词中情感变化的轨迹为:苦闷 释怀
2.苏轼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情感与柳宗元的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
3点评:柳宗元之后,北宋大文豪苏轼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却在遭贬后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样的一种大胸襟,大气魄,大智慧,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四、课堂小结
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自己压垮,要相信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我们要感谢柳宗元,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也少了一个可以让心灵栖息的地方。时光流转千年,湮没了那曾显赫一时的权贵,留下了那些失意文人的传世佳作,让我们记住这些用失意成就的永恒经典吧!
五、作业布置
1.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政府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介绍(100字左右)
2.完成《伴你学》笔63“迁移运用”。
板书设计:
感情变化 主要感情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乐 忧 悲凉、凄怆
《水调歌头》 苏轼 苦闷 矛盾 释怀 旷达 豁达、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