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授课的尝试教学策略
新授课是最常用的课型,一般要占总课时数的百分之七八十。因而当前对新授课的研究较多。新授课以学习新知为主要任务,学生从不知到知,用什么方式来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让学生用尝试的方法自己学习新知,充分体现了尝试教学的思想。
一、新授课的尝试教学结构
根据中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尝试教学理论的精神以及新授的任务,把一堂课大致分为互有联系的六个阶段,所以简称“六段式结构”。以下把新授课的六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作用、要求和时间分配,逐一加以分析。
第一阶段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
课一开始安排基本训练,把各门学科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比如,数学中的口算、公式、法则,语文中的字、词、句、篇,理化中的基本概念、公式等。这样做,把加强“双基”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同时上课一开始就进行基本训练,使学生立即投入紧张的练习中,能安定学生情绪,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基本训练题的设计要注意为学生解决尝试题服务。
第二阶段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这一步事实上是“尝试准备”。从旧知识弓濒出新知识,揭示新课题。一般要编拟准备题,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以旧引新,能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为学习新教材铺路架桥做好准备。同时,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堂课学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这一步时间不长,但很重要。只要花一两分钟,开门见山,立即转入新课。
第叁阶段&苍产蝉辫;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
这是新授课的主要部分,一般尝试教学法五步基本程序在这一段完成。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新课,如学生自学、教师讲解、演示实验、学生讨论等。由于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全力解决关键问题,切不可东拉西扯,拖泥带水。另外,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多,宁
可少些,但要学得好些。
第四阶段试探练习(6分钟左右)
这一步事实上是第二次尝试练习。一般采用几个学生板演,全班学生同时练的方式进行,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要了解后进生的情况。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馈,通过板演评讲,教师可以重点补充讲解,解决中差生学习新知识存在的问题。这一步可以说是“进行新课”的延续,又为下一步学生课堂独立作业扫除障碍。
第五阶段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练习效率,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里完成作业,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布置作业不要一刀切,要面向中差生,可为优秀生另外准备“超产题”。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巡回辅导,特别对后进生,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种“课内补课”的效果很好。课堂作业的处理要体现“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四个当堂的策略。
第六阶段课堂总结(2分钟左右)
这段时间里,首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教师再重点归纳小结。由于学生经过了十分钟左右时间集中练习,再听教师归纳小结,体会就更深了,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这堂课的收获中哪一点是最重要的?”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总结。如有必要,再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也可以布置预习明天学习的内容。
从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尝试教学法的五步基本教学程序,并不是一堂课的全过程。而是“进行新课”这一阶段中的五个步骤,一堂完整的课,“进行新课”的前后还有其他阶段。
以上六段都划定了大致时间,仅供教师参考,做到心中有数,并不是硬性规定,必须根据现场教学情况,灵活掌握。这个时间分配,是根据尝试课堂教学要求,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如果没有一个大致的时间分配,教师上课就会失控,会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所以对于时间分配,既要“有”,又要“没有”,这是一个非常辩证的策略。
经过试验证明,实行这种新授课的尝试教学结构教学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
(1)突出新课教学的重点。新授课主要是进行新知教学,新的结构六个阶段全部围绕新课教学展开,能够保证较好地完成新教材的教学任务。
(2)增加练习时间。新的结构几乎安排一堂课的二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练习,从基本练习到巩固练习,再到课堂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层次清楚。这样能保证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巩固,当堂解决问题,不留尾巴到下一堂课去。
(3)改变了“满堂灌”“注入式”的旧教学方法。新的结构,增加了练习时间。进行新课时间只能控制在15分钟左右,促使教师改变“满堂灌”“注入式”的做法。
二、新授课的尝试教学策略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从教育心理学方面看,儿童有了注意方向,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
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从课本中看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还有什么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游戏、竞赛、抢答、猜谜等,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尝试,主动参与。教师的幽默、机智、亲和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
4.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新精神
“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尝试是创造的前提,让学生先尝试,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以尝试出各种结果,这就为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5.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
只提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不够的。参与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参与,教师设框框,学生来参与;另一种是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过去对学生的限制太多,不能说,不能笑,不能动,这个不准,那个不行,把学生的手脚都捆绑起来,学生如何主动参与?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抢答,允许提出问题,主动上讲台板演,可以走出座位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总之,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这样才能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自主不等于放纵,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堂课不能教师带着学生跟着教案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6.允许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上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首先要给他们提问的机会,并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养成不懂就问的勇气和习惯。
一堂课可以有几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自学课本后,教师让学生提问“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教师讲解后和全课结束前,也可让学生提问,“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师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大家讨论,由学生自己回答。有些问题,可留到课后指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包括上网)解决。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也可能幼稚可笑,教师千万不能讽刺嘲笑,否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他们就不再举手提问了。一堂课如果只有教师问学生,没有学生问教师,不是一堂好课。正所谓:教学、教学、教学生学;学问、学问、引学生问。
7.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组织学生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况,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在讨论中,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增强合作意识。关心自己也要关心他人,把自我置身于班级集体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是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交往能力。
要留有充裕时间让学生讨论,不要走过场。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说错了,也要设法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8.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
现在上课有个很大的弊病,就是教师讲话太多,嘴巴像决了口的黄河关不住。整堂课只听见教师的声音,直到学生做课堂作业时,教师还要唠叨,一会儿说要注意什么,一会儿说不要做错,不让学生安静一会儿。教师讲话太多,势必占用学生练习时间,当堂做不完只能留到课后去做,这是目前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正所谓:教师不在言多,言多必失。
针对这个弊病,要控制教师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以留30分钟或35分钟时间让学生活动。教师讲话太多,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会使学生厌烦。学生课堂纪律涣散的时候,正是教师讲话时间太长的时候。只有从教师讲话那里省下时间,才能多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
练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当教师必须懂得一条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生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所以,一堂课学生要在练习中学,教师要在练中讲。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觅,百见不如手过一遍。
9.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订正
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也是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过重负担,必须增加课内练习,并做到四个当堂: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如果课内把大部分的作业都完成了,课外的作业就变少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对课堂练习的要求,可概括成一段顺口溜:先练后讲,练在当堂;边练边讲,订正在当堂。
学生的作业做到当堂完成,当堂订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措施。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环境安静,精力集中,当堂消化吸收,当堂消除错误的痕迹,做到既收效快,又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学生在课外做作业,心情烦躁,注意力分散,造成学生敷衍了事,相互抄袭的假作业,既加重学生课外负担,又收不到教学效果。
10.加强动手操作,运用现代手段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学手段主要有教具、学具、电教手段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等。
教师有教具,学生有学具,为学生提供模型,使其产生丰富的感性知识,特别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学生能够一边操作,一边学习,这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
电教手段和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手段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将广泛应用。但是运用时要掌握一个“度”,教学手段只能是辅助手段,不要喧宾夺主。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空,营造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它不能代替教科书,不能代替学生的练习,不能代替教师必要的讲解。现代化程度再高,也不能忘了,学习是学生自己把知识内化的过程,任何人,任何媒体是不能代替的。
11.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
过去,一般的课堂教学有叁大弊病:“内容太多,起步太快,要求太高”,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
有些课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花样很多,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事实上是“刀光剑影一闪而过,倾盆大雨一泻而光”,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留下多少东西。应该采取的策略是“内容要少一点,学得要好一点”,正所谓:马马虎虎做十道题,不如认认真真做一道题.
“大运动量、快节奏”的做法并不适合尝试学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还是应该强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办法。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多,贪多不消化。起步不要太快,使全体学生都能跟上,遵照课程标准要求,不能随意拔高。
教师上课还必须把握教学节奏,要有高有低,有紧有松,张弛适当。现在教师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先松后紧,虎头蛇尾”。上课一开始,教师觉得有的是时间,就把节奏放慢,松松垮垮,后来一看时间来不及了,只能开快车。一般课的后半部分是学生练习,是一堂课的重要部分,却匆匆忙忙,一带而过。
12.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制始终会带来一个问题:“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怎么办?”过去没有正视这个问题,教学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使学困生跟不上,经常挨批评,造成大批的学习失败者。
学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有效办法。分层教学包括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等,其中主要是练习分层。优秀生多做一点,难度适当高一些;学困生少做一点,难度适当低一些。这样,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做到“培优辅困”,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
分层教学是承认学生有个别差异,而在教学上采用的灵活调控措施。哪些学生是在哪个层次上,这是模糊的,流动的,不公开的。例如,练习分层的具体做法:课堂作业题布置6道作为基本题,全班同学必须完成,另外再布置3道机动题(可称作超产题)让学生争取完成。至于哪些同学做6道题,哪些同学做9道题,没有规定,让学生各自争取。对学困生来说,能做6道题已基本完成任务,也不失面子,如再争取做一二道超产题他就更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