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节 练习课的尝试教学策略
练习课也是中小学常用的课型。通常在某一项新知识教完后进行,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巩固、补充和延续。因为在新授课中课堂作业的时间仅有10分钟左右,只能帮助理解新知识,要使知识进一步巩固并逐步形成技能、发展智能还必须专门安排练习课。通过多层次地温习新授课中初步掌握的新知识,学生逐渐把学过的知识充实、内化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由此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后继学习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新授课的教学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又多,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学生主体活动以获取新知识为主。而练习课以学生个体的独立活动为基本形式。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快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专门的练习,也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
一、练习课的尝试教学结构
尝试教学的练习课一般分为六个阶段,简称“六段式”练习课结构。以下简要说明每一阶段的设计要求,由于练习课的变化较多,因此每一段的时间很难确定。
第一阶段基本训练
配合本课练习内容选择基本训练题,为解决练习难点做好铺垫工作。第二阶段说明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教师简要说明练习的主要内容和练习的要求,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要做什么,要求是什么,提高他们练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这一段,开门见山,时间很短。 。
第叁阶段练前指导
练习课应防止机械重复的练习,应该有指导地进行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因此,在学生练习前安排这一段。
教师简要分析练习中要应用的法则、定律,并要求学生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有时可先组织板演练习,然后通过对错题的评讲,结合进行练前指导,这样做比较自然。
第四阶段课堂练习
这是练习课的主要部分,应该安排充裕的时间,一般有20分钟。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练习情况,注意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第五阶段练后评讲
对练习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评讲,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当堂解决问题。通过练后评讲,使学生练后有所提高。
第六阶段课堂总结
通过师生谈话和学生讨论,由学生自己总结,自己有什么提高,弄清了什么问题。最后,也可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要针对学生容易做错的地方精心设计家庭作业。
练习课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往往练习分几个层次进行,可采用练一段,评讲一段;再练一段,再评讲一段。如果有几个层次的练习,课堂结构中的第叁、四、五段可以重复几次。上好练习课的关键在于练习设计,练习要有针对性,采用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逐步得到提高。
有些地区根据不同的练习要求,把练习课分成巩固性练习课、综合性练习课、操作性练习课、探究性练习课、思维训练课、游戏性练习课等,在练习课结构的设计上也有所不同。
二、练习课的尝试教学策略1.分层设置练习目标。有的放矢有不少教师认为练习课“没上头”,不过是“做题+讲题”老套路的不断重
复上演。实质上,练习课具有“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多重发展功能,虽然要突出一个“练”字,但却不能上成“作业课”。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温故”而不能“知新”,正是现在很多练习课暴露出的主要弊病。练习课的目标必须要前后分析、科学设定,在教学中循着“会一熟&苍产蝉辫;巧一创”的层次循序深入。其中“会一熟”主要从属于一节课的巩固阶段,重在“双基”掌握;“巧”主要从属于一节课的深化阶段,通过变换练习,重在思维训练;“创”主要从属于一节课的拓展阶段,发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尝试教学的练习课认为,练习目标不能只有教师一人明了,也应该使学生明确。通常在练习活动展开前教师就会简要说明本节课练习的主要内容和练习的要求,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要做什么,要求是什么,提高他们练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真正成为练习的主人,把握自己的练习进度,并能及时向老师提出需要个别化指导的要求,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益。通常来说,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内容着重练,易混内容对比练,错题集中辨析练。
2.保证独立练习时空,实活结合
练习的组织要避免“匆匆过场”的现象,教师组织练习时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组织练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质与量的兼顾,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并为学生留足探索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之都能有所提高。每次学生完成练习的解答后,还不能算结束,要使解题的方法牢固树立与融会贯通,就必须进行反思或小结。这部分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应提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解答练习时所涉及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这样有利于每个学生切实学会,确有提高。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用足、用好、用到位,发挥练习题的价值。
在练习课上,如何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尝试时空呢?我们可以开展如下活动:
(1)对于基本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尝试提高速度或换个角度解题;(2)对于变化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尝试提高难度或寻求巧法解题;(3)对于其他领域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迁移解法或应用创新解题;(4)对于熟练程度比较高的题目,让学生尝试总结解题经验;
(5)对于条件复杂隐蔽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说解题思路;
(6)对于掌握程度好的学生,让学生尝试编拟题目考考其他学生,或者让他们尝试当“小先生”去辅导别的学生,或者让他们尝试预习、解答后面的题目……
总之,练习安排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每一步都要做到“让学生跳一跳刚好摘到”的效果,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练习的最佳效果。
3.渗透问题解决思想,发展智能
练习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通过练习,学生不仅应对新授课中学到的知识更加熟练化,而且应当在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习惯上有新的进展。尝试教学的练习课注重“双基”训练,但反对毫无思维含金量的机械操作,而是以“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式来整体规划和设置练习题目。问题解决与常规练习的主要区别是:练习着重寻求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这就是说,学生的练习不是不假思索地套用“现成经验”跳入题海,做着重复的动作,而是积极开动脑筋进入一个新意迭出的“问题场”不断求得新的突破。
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执教者首先出示了一个给学校校园空地(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成的新图形)铺草坪的情景图,由此引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练习活动。学生不断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解答,在此基础上,还拓展到解决生活中其他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练习不枯燥,带着浓浓的解决问题的气息,学生感觉学习动力十足,十分投入,效果明显。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练习7的“处处留心”,这一练习设计包括认识花卉、读谜语猜花和动笔写花叁大内容,是一项把识字、阅读和写话紧密结合的综合练习。一位教师围绕“花”这一主题,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了“第一关:忆花激趣→第二关:看图识花→第叁关:猜谜识花→第四关:读文赏花→第五关:编谜写花”的“闯五关”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从识花、猜花、赏花到写花的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原本零散的知识通过解决问题思路贯穿起来,学生的情与知相伴相生,知与能相得益彰,学生的各项语文技能得以全面发展。
练习课上,单一重复的习题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可尝试创编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趣味习题。如在教学中常根据习题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编“智慧冲浪”“芝麻开门”“挑战极限”“勇闯问题阵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习题。
4.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育习惯
尝试教学的练习课,视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为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的过程。教师不满足于学生做对、做熟题目,而是努力挖掘练习题中蕴涵的学习方法引子,并将之转化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吸收消化的营养。不仅学会,而且要会学;不仅要会学,而且要善学、乐学。只有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这把金钥匙,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文言实词的教学常常令学生望而生畏。一个实词,繁多的义项散见于各册教材之中,如果只是让学生一个义项一个义项地零碎地学,或者把含有同一个实词的例句收集来,随意排列在一起,让学生去解释,那必定事倍功半。杭州市第十中学的徐卫华老师在设计这方面的练习时,把这些例句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顺序加以排列,使之成为有内在联系的词义系统,让学生分析各个义项问的引申关系。事实证明,这可以起到以简驭繁、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乘”:
1.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
2.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赤壁之战》)3.超乘者叁百乘。(《崤之战》)
4.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崤之战》)5.独与迈乘小舟。(《石钟山记》)
6.乘风破浪。
7.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李朔雪夜入蔡州》)
例1的“乘”是本义“登高”;由于驾车也须由下往上爬,所以例2的“乘”引申为“驾车”;由驾车动作引向乘车对象,所以例3的“乘”引申为“兵车”;由于古代兵车一车四马,所以例4的“乘”引申为“四”;由于驾车的目的是为了乘坐,所以例5的“乘”引申为“乘船、乘坐”;因乘车、乘船都是凭借车船,所以例6的“乘”引申为“凭借”;由凭借机会引申,所以例7的“乘”引申为“趁着”。
引导学生尝试把从各篇文言文中学到的零星知识整理有序,既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根据本义推求引申义、建立词义系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