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改中处理好地理课堂教学的五种关系
程&苍产蝉辫;菊1&苍产蝉辫;刘献臣2&苍产蝉辫;耿红君3
(1.山东省济南市教学研究室 2.山东省潍坊市教研室 3.山东省槐荫教研室)
2004年11月首届全国课改实验区中心城市协作会举行,2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地理教师汇集在泉城济南,此次活动旨在展示课改成果——让不同地市、不同类型的教师,通过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战演练和教学后的专家点评,展示对新一轮课改的理解和阐释。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面对设计各异的地理课,并结合平时调研情况,感觉到: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在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误区。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关系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关系
知识经济,首先要有知识。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主动积极态度的基础;是新课标叁维目标中的第一层次、最基础性的目标。如果教师盲目的夸大了“能力”的功能,不能从本质上理解“知识”与“能力”的涵义和关系,就会将我们的地理教学引入歧途。
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认为,基础教育不宜过早提从“知识经济”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由于强调提倡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放弃了学生知识的学习。我们不能因知识更新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快,越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作用。教师闻道在先,而且负有国家和民族的重托,理应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不能把学生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相反,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好,教育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绝对化。因为,学生的主体性在不同的年龄和学习阶段表现是不一样的。像小学生、初中学生正是一些良好习惯养成的年龄段,如果一味的“夸大”其主体地位,可能会将他们引入歧途。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是不要教师讲解,更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课堂的阵地、讲课的形式还是需要的。不过教师的讲解不能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不能简单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应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各类问题,对全班学生产生乐于思考的感染力;应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有效展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叁、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并不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把接受性学习与注入式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划等号。在一定意义上,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理念、原则和学习方式,它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现在把它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为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充分展开提供相对独立、有计划的
学习机会。
在采用发现学习模式时,选题一定明确恰当,教师的引导和点拔要准确,师生活动要做到放的有度,收得及时,达到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和自主思维活动的统一。研究性、探究性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而不是每堂课都能采用的。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要因人、因时、因课而宜,不能一刀切。无论什么形式,落实教学目标是目的,必须把严格要求放在首位,把知识与能力是否落实到学生身上作为评价的第一要素。四、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的关系
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但不能取代教师的职能;教师要明确手段是为目的服务,而目的是通过手段来实现。
&苍产蝉辫;’参赛的课普遍存在“现代媒体替代教师,电脑替代人脑,片面追求形式化的课堂教学”的现象,甚至有些课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教师”辅助“课件”。一节课教师不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而是执行课件程序的过程,教师期望学生按课件的设想去从事学习活动、回答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结果。我们知道,师生交往中情感的交流以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电脑是无能为力的。如果只用电脑,就会带来文化生态危机。因为,有许多知识需要融会贯通,综合应用,不是靠用电脑就能解决的。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记忆的黄金年龄段,应该遵循他们的心智特点,培养他们多记忆些常识性的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储量,为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打好素质基础。
五、满堂灌与满堂问的关系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课堂上,离不开教师的提问,但教师的提问不能简单化、庸俗化,不能追求“应声如雷”、“举手如林”这样一种虚假的活跃。教师的提问关键在于思考性,并对全班学生有吸引力。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是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之目的。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全员全程参与还是部分局部的参与。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有很好的传统,培养了一大批世界公认的优秀科学家和杰出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世界文化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今天,我们批判传统的教育,并不是抹杀它对人类文化进步作出的贡献,否定它的一切,而只是说它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不能培养现代化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需要改革,构建现代教育。要用辩证的观点处理好这些关系,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是教学方法改革上一个有意义的突破。而不应盲目的夸大其中的任何单一方面。这样,才能使我们克服片面性,防止绝对化,少走弯路,少出现反复,使课程改革沿着科学的轨道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