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迟迟辫://调域名已经过期皑/蝉/产濒辞驳冲719810800100苍别测耻.丑迟尘濒
以学为本”更务实(2011-01-06 13:37:47)
如今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有二,一是集体无意识;二是以教为本。
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老师们看似根据新理念精心设计教学,其实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没有深入想过“为什么这么做?”更没想过“这样做对学生有什么好处?”
集体无意识的问题,最可怕之处是大家对集体无意识的集体无意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并没意识到自己这个群体所处的教学行为无意识状态。
无意识,并不是说老师们上课没用脑,更不是说老师们无知。须知,如今的老师,较之上世纪,都是高学历水平的,知识相对渊博,理论功底相对深厚,视野相对开阔。加上如今来自主管部门、业务竞赛、职称晋升、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老师们莫不兢兢业业,为上好课是煞费苦心。但是这种有识之士的用心良苦,却仍避免不了集体无意识。这是为何?
一是因为职业化的遗传。当了老师的,并没有在入职之初好好考虑过“我”到底是干什么的,而是很自然地接过一代一代的衣钵,不加思考地开始从业。这是无意识的。且看老师们的课堂,自己做学生时不希望老师做的,现在当了老师了却做得津津有味;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某些课堂指令莫名其妙的,现在当了老师了却很好地传承了衣钵;这是为什么?因为感觉到当老师的好像就是这么做的,我也就这么做了。
二是因为宗教化的崇拜。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宗教崇拜心理,延及各行各业,演化成了对“大腕”的崇拜。这也是无意识的。再看,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些流行性教学动作风行老师们的课堂,如同流行音乐一样。而各学科的大腕们的招牌动作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被模拟得十分逼真。
叁是因为习惯化的惰性。一些新教师没有专业判断力,习惯了不思所以的模仿;一些骨干教师习惯了不思所以并逐渐职业倦怠,很愿意享受拿来主义;一些老教师有了几十年的惯性,更愿意让课堂状态保持现状。
四是因为应付性的麻木。当教学理念和教学主张迭出纷呈的时候,老师们根本来不及细想,更没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一到位实施。这时候,给教学行为贴上新理念的标签以为应付,成了最方便的手段。久而久之,因为应付,变得麻木,对自己的行为也就开始无意识了。
集体无意识状态下的教学,是无从谈什么理念的先进性的。比如“以生为本”的教学,可能会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很多的思考时间、学习时间,也貌似让学生自主体验并获得一些认识。但是,深入剖析,很多时候,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不是学生自主构建的学习任务,而是老师设计好的内容;学生所思考的问题,不是学生自主构建的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而是老师引导的对教材内容的思考。而老师通过这堂课,一是表现自己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二是表现自己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给了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叁是展现自己出色的教学设计和自身素质。唯独没有给学生主动构建话题、在任务驱动下获得能力、在能力习得中深刻体会教材的机会。这种教学,不能说老师无意识,老师是有意识的,意识在教材、在教师、在教学。但真正有价值的教应该是为学服务的,老师应该时刻有学生意识、学的意识。
集体无意识,指的就是老师们教学中无学生意识,无“为学而教”的意识。
再看“以教为本”的问题。这其实是集体无意识的具体表现。体现为老师们把课本当做“教”材而非“学”材;把教师“教”的目标当成了学生“学”的目标;把“教”的设计当成了“学”的设计。“学”的滞后,导致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本位的缺失。
把课本当做教材,想的是怎么教好“书”,怎么让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教材内容,这是认知层面的,是知识层面的。然而对学生而言,知道多少不是关键,关键是知行合一,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而这些,光教教材本身并没办法实现,而且就是知识和认知层面来看也是不够的——仅薄薄一本教材的知识,在知识时代实在是太单薄了。
把课本当学材,想的是怎么样以课本为例子,教会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仅语文如此,其他任何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我想都应如此。如果把课本当“学”材了,老师首先考虑的问题就不是怎么挖掘教材的深度,不是思考怎么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会首先去思考,这个教材对学生的学科能力素养发展和学习能力而言有什么价值,如何围绕着这个价值,利用这个教材,给学生创设一个实践和对话的平台。至于对教材内容本身的理解,一来,我相信学生只要不是智商有问题,基本能够理解,二来,有了这么一个学习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对教材就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根据“教”的目标设计教学思路,根据“教”的设计过程去教学,老师潜意识里考虑的是“我”教得怎么样?如果有人听课,会怎么评价我的教学。
根据“学”的目标设计教学思路,根据“学”的设计过程去教学,老师则会考虑为了实现学生学的目标,我该怎么安排教学?学生会学得怎么样?我要怎样去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果一位老师的课堂表现是以课本为“教”材,以“教”的目标设计“教”的流程,那么,不管用了什么招式,不管教学形式多么丰富,哪怕贴上了“以学为本”标签,那还是“以教为本”,其教学动作还是无意识。
只有当老师们处处站在学生和学的角度去审视,去设定目标,去安排教学,去检验教学效果,不用贴任何标签,那就是以学为本的教学,教学动作哪怕不理想,那也是有意识的教学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