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生:对于思考阅读 |
来源:本站 编辑日期:2014-5-5 11:34:28 点击数: 341 |
写在前面的话: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一张张丰满的书单出现在预读表上,然而什么是好的“阅读”呢? 古今教育都是以书本为载体的一代代的知识传承。时至今日,在全世界的高等学府里名师数以万计,但阅读是不能被“师教”代替的学习过程。阅读是个人化的思想体验,亦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一部分。 阅读必要有所损益,孔子说:“叁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读书也应当如此。思考是阅读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有所思,则有所得。 本月初【文苑菁华】栏目推送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朱青生教授《十九札》的第一封信“大学的意义和性质”,本期继续推送这本书中的第叁封信“对于思考阅读”。 《十九札》是朱教授回答他的学生的十九封书信,每一封都解答了有关大学学习中的一个问题;而这些答案自然也不仅仅能用于大学生本身,对于在学习的所有人来说都有可学之处。节选于此,与君共读,愿诸君有所受益。
对于思考阅读(节选) 盛磊: …… 激发自己的思想与科学不是一回事,这就是"思考阅读"。思考阅读不是为了读取被读物,而是借助读书过程以形成、发展、砥砺、坚定自己的思想。因此,《历代名画记》又有另一种读法。(上文中朱老师提出了一种《历代名画记》的精读法) 你不必在意张彦远的意思是什么,而是在意艺术应该怎样,张彦远顺应多少,遗漏多少。如果你重作此论,应调整什么,弥补什么。读先贤书,当知先贤都是向道之人,与你是同路,本应事事相析,多所辨驳,才能同道。所以自己的心胸有定见,每读一书,并非吸收他的思想,而是与他交谈,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见识、自己的思想。初时可能不习惯,或因浅陋,被先哲们罩盖在下,只有追随之心,再无自见之地,此是历代读书人多、得道者稀的心病。切不可有一日自己不思想!切不可有一时随顺他说!开始时,要读得慢,先读一个意思,前思后想,所以精读法不仅是做学问的方法,也是求道的门径。 我初中是正遭逢“评法批儒”政治运动,规定要读古文,每至“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心里不安,总觉得行将毁于惰(懒惰),怀疑是否“随”与“惰”形近而误。后来多次复读,逐渐理解。“随”有二意,一是追逐欲望,对自己的向往和行为没有反省能力;其二是自己不能思想,以他人的思想支配自己,最后受制与某种信仰理想、精神或理论,丧失自我的批判力,在时势之中为潮流所裹挟,甚至会在一个高尚的理由下违反人性,残害他人,破坏环境,掠杀精神上的异己;或因处处因袭他人,自己的精神不能整合为一个属于自己的“全体”,一旦社会信念发生冲突,集体信仰产生危机就会迷失自我,变成衣冠禽兽(经济动物即为一例)。 以上强调思考阅读之思,俯读仰思之“思”也,当然是在读中思。 …… 科学本身即所谓“记问之学”,是技术进步和人类文明发达的基础,所以科学是现代大学的根本目标。但是科学之外,还有思想。四书中《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之后的“诚心”就分为二路,一路成为思想而导致宗教和道德,一路成为社会科学,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和广告学实践目标。(而社会科学本身又因其科学的目标重新归复到格物致知的境地)。思考阅读是介于科学与思想之间的一种精神活动。一旦进入沉思,就脱离科学了。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成为人类最大的信仰,算计理性(理性I)成为人性首要成分。在中国,北京大学的建立和存在就是这种人性成分的象征。但是科学精神只是理性的一部分,除外,还有第二个部分,就是思想。并不是我们在大学教育中要求教师和学生思想,而是无法阻止教师、学生思想。因此,虽然大学是作为科学的本营而设立和运作,但现代的思想亦多酝酿于大学。
朱青生 1999年10月8日 本文摘自 《十九札:一个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 朱青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编辑:张夏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青生: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所长、汉画研究主编等。1957年生于镇江,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海德堡大学美术史研究所(博士)。从事现代艺术创作,学术专业为汉代美术研究。其开授的《艺术史》被誉为“北大第一课”,深受学生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