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育动态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语文学科组>>教师之窗>>教学论坛>>正文内容
《“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华秀红
发布日期:2014-10-30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袁莉娜

 

“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华秀红
 
摘要:语文教师应怎样与时俱进,让自己少教让学生多学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一、教师要“少教”,首先要“多学”,。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意思是说教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达到不用教的目的。“少教多学”,可以理解成逐步教会学生学习,达到“少教”甚至“不教”的效果。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两种理论都是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因为它们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避免厌学情绪,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叶老的理论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少教多学”是达到终究目标的手段。
但教什么,怎么教,才能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有研究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特征:
  一、自学能力强,最好是特强、超强。这样的青年,能够与时俱进,新的知识能够立刻掌握;新的技能能够最快学会。这种能力,主要由学校培养,家长也必须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心理稳定性强,能处变不惊,接受一切挫折,适应任何变化。这是“贰蚕”加上美国儿童教育刚刚兴起的“顿蚕”。这方面的能力,要社会、学校和家长来共同培养。
  叁、有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学习上工作上捉襟见肘,生活上处事上没有底气。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学校和家长都是关键,学校的教材内容、教师的施教方式都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我所理解的“少教多学”是,学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都必须落实到以实现上述叁大目标为重任。王永炳博士提出的扩大知识面、明确爱憎观念、吸收文化价值观等,都是在体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的教育内容,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改变自己与时俱进,让自己少教让学生多学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一、教师要“少教”。首先,是指教师不再以教一二叁的知识或四五六的技术为任务。任何教材的实施,都只能是载体。教师重视的是教学过程,通过种种教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思考、记忆、创意思维、分析与综合力。教师必须自学各种新知识,而且确保不是略知一二。所以教师在“少教”之前,自己先要“多学”,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本领。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导学生去发掘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料,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媒介,进行广泛地学习,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再次,教师应该对语文能力强的学生和成人做一些研究,研究他们语文能力强的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研究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有的积极作用。以推动学生提高语文能力。
二、学生“多学”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不是天生就会学习的,这种学习能力需要老师结合日常教学一步步培养,特别是通过学案的设计,让学生明白学习各类文章的方法。比如文言文,首先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其字面意思,掌握其中的文言知识,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技巧等。学习散文,要读懂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或描画了哪些景物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思想,这些事情或画面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关系,散文有着怎样的语言风格,同样题材的散文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等等。
叁、学生要“多学”,并不是读或者背很多教材。学生必须懂得学什么、怎样学,要有所为而学、有目标而学。这种学习能力,也要老师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人说是“叁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更有人说是“九分在课外”。离开了教材之外广泛的涉猎,就不可能有宽广的视野,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多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次是要指给学生阅读的大方向,阅读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及其他学习活动中,获取生活经验,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心理稳定性。
、要设法让学生“多学”课外的知识,广开阅读的门路,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至于具体做法,以下几方面可以作为参考。
(一)养成多阅读的习惯。
现代中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外可自由支配时间短,而可供阅读的读物又很多,如与课本配套的课外读本,自定的报刊杂志,中考高考规定必读的名着,中学生喜爱的一些流行文学等。如果不想办法引导他们,很少有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不是被书面作业挤占,就是被电子游戏、网聊等娱乐挤占,或者面对众多读物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至关重要。
1、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和学生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除了少数阅读习惯较好的学生,不少学生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对人的重要意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首先就要让学生意识到阅读对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人生的能力,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种认识能力一方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培养,但主要的培养途径还是阅读。因为人的直接经验受时空限制,毕竟是有限的。大部分的认识、表达经验来自间接经验——阅读。阅读可以帮助人们打破时空等条件的局限,不仅增加人的见识,更能拓展人们思维的空间,提高人们的学习表达能力,增强人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人们表达自己,创造美的激情。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后,还要和学生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否则,面对繁多的读物,学生会失去阅读的方向,乃至最后失去阅读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读物很多,但到底哪些才是适合学生当前读的,每天读多少,读到什么程度,需要师生一起计划。
2、要培养学生抓紧时间,快速阅读的习惯。
当下,学生的学业负担确实很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如若不加以引导、提醒、督促,要完成阅读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天生富有惰性。克服惰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计划周详按照计划办事。所以制定计划时,就应见缝插针,安排好阅读时间。阅读时间段可以小到每天的饭后睡前的十到十五分钟,大到节假日的几小时。不管是零散时间还是整块时间都要充分利用,抓紧阅读。
现代中学生课业负担中,自由支配时间短,如果不讲究方法,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要完成阅读任务,完成必需的作文积累也是很不容易的。教师应该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好习惯,力求达到每分钟阅读300500字。以提高阅读速度,来获取更多的阅读时间,读更多的书。
3、要引导学生及时写作读书笔记,积极有效地阅读。
不少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写作能力并没有显着提高。原因之一就是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抄,不作思考,读了一本书除了知道一点情节,受到一点肤浅的触动,什么也没留下。就像竹篮在水里过了一遍除了湿了一下,什么也没改变。因而许多优秀的课外读物对他们只是过眼烟云,这样读书对写作当然鲜有帮助。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该指导学生随手把表达别具匠心的词句、片断、奇闻摘录下来,并不定时拿出来阅读揣摩,自然会消化吸收,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做好摘录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书或精彩段落,可写下不同形式的读书笔记,或书评,或心得,或随感等。
4、要及时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读书笔记,检查、激励、督促阅读。
让学生光读书,不交流,就像人光摄入食物和水,却不活动消耗一样。人光摄入食物而不活动消耗,一天两天还可以忍受,时间长了必然消化不良,以致于胃口不好,甚至厌食、拒食。光让学生读书,却不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时间长了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所读之物印象淡薄或食而不化,阅读积极性下降,直至消失。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展示,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获得同学的羡慕、教师的赞赏、家长的肯定,可以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就感,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动机和主动阅读的动力。因此,可以借鉴如下一些好的做法:
1)展开读书比赛,定期在课外阅读登记栏上公布每个学生的阅读篇目、摘抄的条目数、笔记篇数,对摘抄的好,写的妙的同学进行表扬。
2)抽取一些优秀读书笔记,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
3)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经验介绍,对好的经验、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在全班推广。
4)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每学期不少于2次。
5)注意发现优秀习作,积极组织向校广播站、电视台推荐,向校内外刊物、各种征文比赛、作文竞赛投稿。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让学生互相学习,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不甘落后,勇争第一,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使爱读书的氛围更加浓,从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这些做法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激励,也是对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在检查、督促、激励中,养成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学生的课外阅读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自主去阅读学习。阅读得多了,比较分析综合等思考学习能力自然会增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