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网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陆巧娣
<内容提要&驳迟;
运用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交互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让计算机网络成为一种学习的工具,使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适应新世纪的需要。
<关键词&驳迟;网络多媒体教学&苍产蝉辫;应用 自主性学习&苍产蝉辫;
网络以其巨大的信息量,方便快捷的途径、即时互动的方式、虚拟的环境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冲击着我们的教育。网络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在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声象并举的数字化信息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交互性的特点;如何做到“助学”而非“助教”;仅仅把这种技术看成是一种教学手段革新,还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等等。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课堂演示型”这一种教学应用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也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网络的发展为多媒体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确能解决上述的一些问题。最近我们尝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也促使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网络时代的语文教学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生存空间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实验过程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就是打破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现代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实现自我调控,发展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
我们这次语文实验教学选择的内容是《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该教学内容为《林黛玉进贾府》的补充和延伸,主要让学生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学生在初中就学过有关《红楼梦》的一篇文章,接触到了有关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内容,但太少,也有局限。本实验主要想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红楼梦》,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以前所不知道的,或者是和以前不一致的东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以后研读《红楼梦》打下良好的基础。
1.准备工作
网络教学的备课量很大,不仅要备内容,还要备学生。我们搜集了五十多则文字资料和数十张有关曹雪芹及《红楼梦》的图片,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组成“曹雪芹和《红楼梦》”网站,这其中有些是课本内容,配以多媒体的图文声像,更多的是课本内容的补充,为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爱好留下发展的空间。网络的基本组织单位是网页,网页之间以超级链接的方式连接着,这种超级链接不同于一般的线性结构,可按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跳转,还可利用全文信息检索功能,把发散的思维聚焦于某一点。教师将学生分成8组,建立一个邮件组,组员为班内同学,发一个邮件,班里每个同学都能收到。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邮箱,在论坛上注册自己的帐号(要用本名),在电脑顿盘中建立自己的文件夹,供搜集材料用。通过叠叠厂论坛、在线交流、留言簿等形式,学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在线或离线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我们网上搜索有关的网址,如:红楼艺苑(丑迟迟辫://调域名已经过期皑/),红楼大观(丑迟迟辫://调域名已经过期皑/辩辩/尘锄/丑濒尘/),红楼倩影(丑迟迟辫://调域名已经过期皑/),红楼梦 (丑迟迟辫://调域名已经过期皑/颈苍诲别虫冲1.辫丑辫)等,把这些网址目录印发给学生,组成了一个包罗中外、纵贯古今的网络课堂。
2.技能培训
考虑到学生的操作不太熟练,我们邀请计算机老师先花两节课时间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基础和网上操作的巩固学习,主要包括如何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如何进行电子邮件收发;如何在BBS论坛中进行讨论;怎样进行网上聊天,学习如何在留言簿上留言等,经过短期的学习后,学生基本都能掌握这些网络交流的手段和技巧,为开展教学提供可能。
3.目标导入
网络环境境已经初步创设,接下来便是上课。教师首先让同学明确特定的学习目标,接着回顾导入:“《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他们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但可以说,这仅是一家之言,现在很多人已经把这种说法否定了,从各个角度又提出了很多新说法。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红楼梦》,批判地吸收已有的说法和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4.教师为主导
针对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范围,学生一开始可能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这时候,老师便适时启发学生,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如曹雪芹为什么写《红楼梦》?高鄂等人自猜结局,你认为有狗尾续貂之感吗?如果曹雪芹知道他和《红楼梦》已经、正在和将要养活一大批所谓曹学家、红学家的话,不知是喜还是悲?《林黛玉进贾府》中凤姐的这番神仙妃子般的打扮,从头写到裙,为什么没有写脚?怎么又写了傻大姐的那“两只大脚”呢?……提出一系列问题后, 8组学生自行选择本组将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协作相互讨论,把自己的答案发表在论坛或聊天室里,也可以自己提出讨论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提出这些问题后,便是学生自主学习了。
5.学生为主体
学生们开始按照老师提供的几个网址上网浏览,搜集材料,显得很兴奋,觉得有价值的东西,连忙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同时了解其他人对该问题的看法,同组同学相互讨论,从中适当地选择一些观点,加以整理,形成各组的主要观点。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向老师询问,老师作为独立的第9小组,参加学生的讨论,并利用TOP2000进行实时监控,随时发现、解决学生的问题。在学生上网浏览讨论的同时,教师一方面做好管理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也上网查找材料,以便交流时和学生讨论。学生充满了求知的幻想与期盼,争相提问和讨论:贾宝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掘墓人,假如埋葬封建社会的任务交到贾宝玉手中,会怎样呢?曹雪芹学问大,还是“红学家”的学问大?假如曹雪芹没有万宝全书般的学问,而“红学家”却做出那万宝全书般的学问,这像不像如今的炒明星一般?《红楼梦》是经典的自然主义爱情杰作,还是政治小说或封建社会衰亡史?……看来,光靠书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等到第二次上课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学生通过语文论坛和邮件跟其他同学交流,将自己的观点和收集的材料以附件形式发至各个信箱。至于聊天室,则成了师生在线交流的好场所,学生们在此讨论相关话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6.评价深化
整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了两节课,最后老师带着所有学生回顾讨论组和聊天室的内容,对讨论题进行了总结,适当剖析学生的回答,对较好的见解给予鼓励,并布置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和课上交流讨论的内容,写一篇文章,题目为“我眼中的曹雪芹/《红楼梦》”,总结这次探究性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实验分析
这次教学实验过程虽然短暂,但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深刻的,能够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1.教学环境分析
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意义建构” 等多种教学与学习方法的综合环境。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一个教室里进行的,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网络环境,师生活动始终是在和谐、愉悦、共鸣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过程中提供的网址和资料很多,学生往往几天都看不完,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许多知识更重要,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这是信息时代衡量人的能力的一种标准。所谓的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社会化学习、知识经济等等,实际上已经初见端倪了。
2.师生角色分析
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现象并未出现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看成是自身素质提升和为人生作准备的一种必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习进入一种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状态。
当然,这样的角色转化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地位,如果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和交流,那么这种教学必然失败;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不得要领,甚至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甚至可能钻入牛角尖。必须明确,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将大大增强,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都不能离开教师。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反而更重要,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具体来说,它应有下列四种角色定位:网络知识海洋中“导航者”的角色定位;学习过程完成意义建构“引导者”的角色定位;课堂气氛、情景“设计者”的角色定位;网络学习理念“实施者”的角色定位。
3.课件模式分析
从课件的开发模式来看,这次教学活动的课件已经转向网络多媒体化,课件的概念不再局限于辅助课堂教学的范畴,而成为辅助课程教学的软件(courseware),包括学习资源(在线资源和离线资源)的设计和认知工具(IE浏览器、E-mai、BBS论坛、聊天室等)的设计,它的标准就是要看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使学习者进行思考。如教师通过超级链接把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跳跃式的发散性思维,运用检索功能,可以进行个别关键字的查询,把发散的思维聚焦于某一点。通过动态数据库,开发者和学习者可以随时添加或修改内容。BBS论坛和聊天室,无疑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人—机—人”交互的设计目的,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其他学习者(人)进行相互交流。
4.学习评价及可行性分析
如果以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来分析,这次教学实验的效果也许是不够理想的。引申开来,即要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如果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想的更多一点,如果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的角度来看,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评价,那么,进行这种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索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应该看到,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之素质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投资日益加大,进行网络化语文教学的大气侯已经形成,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最为现实的平台。
5.存在问题及思考要点。
语文网络多媒体教学虽然在语文教学中优势明显,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形式,我们并不能因此彻底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这种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也并不是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十全十美的,它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学习语文,讲究的是懂语义、悟语感,而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最有效手段,是朗读,但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媒体的操作使用,使得学生在课上“看”的过程与环节多了,“读”的环节减少了,“朗读”这一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手段正被一些人淡化。再者,非语言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发挥降低,如师生表情的变化、身体姿势的变化、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受到一定限制。另外,对于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意义建构,如何进行分析评价,能否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也有待得到解决。
叁、实验结论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促进它们加速变革。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该是多样化的,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问题也越来越多,运用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交互性,更重要的是让计算机成为一种学习的工具,使学生学会学习。
3.在运用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而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并使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应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的体现,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我们去尝试、研究、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它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将尽显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电化教育》 2001.3
2.《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苏州大学出版社)
3.《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