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育动态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语文学科组>>教师之窗>>教学论坛>>正文内容
《从语文课堂的提问中启发学生思维》戚玉燕
发布日期:2014-10-30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袁莉娜

 

从语文课堂的提问中启发学生思维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戚玉燕
提问是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改变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灌注式)教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具体语境,联系日常生活体验,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取新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些语文教师在使用提问进行课堂教学时,误以为提出了问题就等于是实施了启发式教学,因此,在使用提问进行课堂教学时,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从提问的时间和数量上看,教师满堂问,这样不仅将课文支解得支离破碎,而且学生疲于应付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得不到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有效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难以激发,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提问形式和质量上看,采用一些思维层次较低的检索式、填充式或选择式提问,学生靠指认、回忆或简单判断便能回答那些问题。尽管学生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未得到良好的培养。从提问的目的和作用上看,教师的提问是为了将学生引入预设的“口袋”里掏答案。学生一旦找出正确答案,教师便立即板书问题的结论,或进入第二个问题,使提问为教师完成板书任务服务,仅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而不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违背提问的启发性原则的,也是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启发性提问,要求教师所提的问题,不仅是作为思维起点的问题,而且必须是足以引导学生联想或推理,使之从中领悟如何解疑的问题,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富有启发性。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常用的提问方式有:
1、联想类比式提问:即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依据另一句问题,的答案进行类比推理,自己去解答思维起点的问题。如教学《老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老王的高尚品质以后,提出一个思维起点的问题:“’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中的幸运者和不幸者各指那种人,而幸运的人为什么要对不幸者产生愧怍感?”当学生积极思考而答不上来时,教师就补充问:“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自身条件很不好,家庭环境很差,但是全心全意帮别人,我们在看到这种情况之后会怎么样呢?”学生回答道: “自己越是贫困,却越是去帮助别人,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他的贫穷其实是一种不幸;而反观有些人生活富裕,却吝啬帮助他人。有良知的人会对第一类感到同情的同时,也有敬佩感,甚至会有惭愧感。我觉得这个就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样补充提问,起了铺路搭桥的作用,就富有启发性。因为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可以类推出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又学到通过联想,类比推理解决问题的方法。
2、归纳演绎式提问,即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从答案中领悟一般原理原则,并进而推论其它,也就是可以让学生先归纳而后演绎,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教学《品质》时,一位学生问:“《品质》中的‘我’是否就是作者本人? ”这是思维起点的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出现成答案,而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写的小说《孔乙己》里的‘我’是酒店小伙计,鲁迅卖过酒吗?”学生说:“没有”。这就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小说《孔乙己》中的“我”是虚构的艺术形象。接着教师又问:“《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是作者自己吗?为什么?”学生肯定了这两篇作品中的“我”是鲁迅自己,因为这是不允许虚构的回忆性散文。从这两个答案中,学生自己就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凡是小说的“我”,都是塑造的艺术形象,而散文中的“我”一定是作者自己。进而学生可以根据这一前提推论出《品质》中的“我”当然不是作者自己这一结论来。可见,这种接着思维起点的问题而提出的能使学生触类旁通的问题,才更有启发性,更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间接证明式提问,即提出与思维起点的问题相反的问题,引导学生作比较思维,从而领悟出正确的结论。如教《屈原列传》时,学生问:“既然楚王那么不信任屈原,屈原凭着自己的才能,为什么不另投明主呢?”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与此相关的问题:“屈原在楚国是什么身份呢?”学生回答:“屈原是楚国贵族,出身高贵,并且开始深受楚王信任。”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屈原作为一个楚国贵族,有很深的忠君爱国思想,所以屈原即使被流放,也心系怀王,情愿自沉汨罗江。
4、比较鉴别式提问,即提出的问题能与思维起点的问题作比较,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辨别,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教学《孔乙己》时,教师提问:“小说结尾反复写‘没有看见孔乙己’有什么作用?”学生不一定能回答正确,教师接着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结尾直接写孔乙己是怎样死的,好不好?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很快能理解到:反复写“没有看见孔乙己”,更能说明无人关心孔乙己,更能突出表现当时社会的冷漠。同时,这样含蓄的结尾,更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气氛,更能引起读者展开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启发性提问的方式还有很多。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除了要善于提出作为思维起点的问题,还必须设计那些足以引起学生联想或推论的问题,才可以收到举一反叁、触类旁通的效果,才能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