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育动态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语文学科组>>教师之窗>>教学论坛>>正文内容
《授生以渔,自主探究》(吴燕芬)
发布日期:2014-10-30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袁莉娜

 

 

授生以渔,自主探究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吴燕芬
关键词:语文与教学、自主探究、策略
摘 要: 要追求高效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从下面几个渠道进行:引导学生自行设疑,懂得质疑问难;敢于鼓励逆向思维,变定向分析为发散争鸣;引导学生二度创作,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正&苍产蝉辫;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第一条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但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内容程式化,从解词、分段、概括段意,到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生硬刻板,学生学语文是为了分数,得不到享受,没有乐趣。所以语文教师苦心钻研教材,呕心沥血,一节课下来,声嘶力竭,但吃力不讨好。学生在分数的压力下,埋头苦记,被动地咀嚼一切知识,吞咽费劲,苦不堪言。叶老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句话强调了“善教者”的主要任务,不是自己滔滔不绝地“全盘授予”,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引导学生自行设疑,懂得质疑问难。
1、懂得质疑才是真正懂得学习。爱因斯坦说过,要“在别人视为平常中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是问题上看出重要问题”。应该说,“问”是反映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投入、思考和思维空间的开阔程度,问得越深刻,越能反映学生的理解和体验的深度,越能体现学生的阅读质量。真正有水平的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必须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深入钻研课文内容,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例如在学习《长江叁峡》一文时,有的同学就文章的第一段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本文第一段的中心是写“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作者是如何进行视听转换的?有没有合理性?通过大家的激烈讨论,同学们终于达成了共识,这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也使我们认识到: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本身更有价值。
2、让学生自行出测试题。有人认为出练习题、小测试,就是把生字、生词弄出来就行了。但实际上,出一份好题,需要出题者心中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同时在自己的心中有明确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出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编题的过程中,也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应该掌握的生字、生词也得到了落实,学习的积极性也得以提高。
二、敢于鼓励逆向思维,变定向分析为发散争鸣。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首先就体现在对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肯定,“千人一面”即意味着主体性的丧失。当我们在反思传统教育的求同存异,求全责备,忽视个性、兴趣化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便显得难能可贵了。如教学《项链》一课时,对小说形象及主旨的讨论,学生就常表现出强烈的思维定势和鲜明的政治色彩,简单归纳为爱慕虚荣,金钱至上。我们不妨这样引导: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能勇敢地通过劳动偿还债务,说明她具有怎样的品德?十年后,佛莱思节夫人仍视又穷又丑的玛蒂尔德为朋友并告之以实情,这能反映金钱至上的罪恶吗?假使舞会后玛蒂尔德没丢失项链或及时发现项链是假的,请设想一下她今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前两问是针对课文理解作者形象态度的,第叁问是针对作者意图进行的大胆推测。由此可引导学生领悟“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一句的深刻含义。实践证明,只要引导有方,学生是能够发现问题症结,提出独到见解的。老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甚至还要鼓励他们适当练一点“鸡蛋里剔骨头”的功夫。对不同理解切忌作简单否定,更不可囿于对文章作定向性分析,而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动性。只有让学生练就“火眼金睛”,才能逐步树立批判意识、创新精神。善于思考、学会批评的学生怎能不在阅读过程中多对文章投几瞥审视的目光,多对自己问几个“为什么”呢?语文是一门最富有灵性最耐咀嚼回味的学科,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更要鼓励学生向争鸣式的方向发展。
叁、引导学生二度创作,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对语文教材进行再创作,是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1、再现作品的情境。汉语言文字的显着特点就是含蓄和形象,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常常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仅靠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很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味其中真挚而深邃的情感,而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可对“鱼翔浅底”进行二度创作:江水清澈,倒映蓝天,白云朵朵,鱼儿地水底游动,就像在蓝天白云间飞翔。这样的想象就发掘了诗词的蕴蓄,用读者的神会完成了诗词的再创作。
2、替代作品的词语。课本中的范文,许多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典范。在学习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另外设计一些词语,来代替文中的优美词语。通过替代对比,加深他们对文章遣词造句,乃至文学形象的理解。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通过其它词语的替换,同学们就不难看出:这句话不仅夸耀了黛玉的美貌,还讨了贾母的欢心,同时也不至于让在场的贾氏叁姐妹难堪,具有一石叁鸟的艺术效果,反复咀嚼这段文字,同学们对王熙凤工于心计、八面玲珑的性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填补作品的“空白”。任何一篇文章不可能对文中所选的材料都进行详写,而应该是详略得当,一方面突出文章的中心,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留下了再创作的空间。如《荷塘月色》一文开头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至于为何“不宁静”,怎么“不宁静”,文中都没有说明,但留给人们很丰富、很宽泛的再创作余地。
4、转换作品的形式。如把诗歌改成散文,把文言文改成白话文,把倒叙改成顺叙,把叙述改成对话,把第一人称改成第叁人称等。对作品的内涵作深入思考并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不仅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过,要注意的是,作品形式的转换也只能是形式上的转换,不可改变原文的思想内容。
5、延伸作品的内容。由于条件的限制,选入课本的作品内容是有限的,但留给学生二度创作的空间是无限的。在许可的情况下,同学们可对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局进行合理的延伸。如《项链》一文,最能体现作者精巧构思,也最能体现人物悲剧性的是小说的结局。作者把一大片促人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以后的情节会如何发展呢?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想象的内容多种多样。
进行二度创作,虽然无论哪一种都无法与原文相比,但都要准确在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学习议论文和说明文,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比如可添加适当的论证方法、说明方法,以加强对文章中心论点、说明中心的理解,删改某些词句以加强对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体会等。
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1、到图书馆上语文课。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孤立的词语解释,挖空心思造句,机械地抄写,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无聊的习题中,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品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没有浓厚的文化积淀,也没有积累足够的语言信息,未能形成语感,导致阅读能力下降,语言贫乏。
所以每周应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到图书馆上阅读课,教师教给学生的最多也就是一杯水,一桶水,让学生自己到大江大海里游泳,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阅读课里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如《论语》、《大学》、《庄子》、《诗经》,西汉鸿文、唐宋散文、明清小说,外国名着如《简爱》、《巴黎圣母院》等。一般阅读都要求学生边看边摘抄,还要求写简短的读书笔记。学生在这一节课里像海绵一样吸收,还要动手、动脑,全面提高了学生语文素质。
2、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中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二全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体裁中的名篇,这样的编排最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学习唐诗宋词,就可以让学生确立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来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要求多渠道查找资料,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学生选取的角度多种多样,写出来的论文富有内涵,渗透着学生的文化底蕴。比如有的学生写《奉旨填词柳叁变》,有的写《苏东坡的赤壁情》,有的写《〈诗经〉坦率的爱情》,有的写《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手法》等等。
读到学生写出来的研究报告,我可以感受到:只要给学生研究的空间,给学生研究的信心,他们是可以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认识的。当然,他们的研究在专家看来,还是相当幼稚和肤浅的,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有一种创新的体验,一种研究学习的成就感,一种研究知识的愿望,这就足够了。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把课堂教给学生就是教学上的“授之以渔”,就是把学生的“学”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拿来者”,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形成健全而独立的人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