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新起点 新挑战
新教材、新课标的出现,让我们眼前一亮。一线的老师们都在期待着:它到底是怎样的?它对我们又提出了怎样的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把它把握得更好?
一、 教材变容易了吗?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从我学英语到教英语这几十年中,我亲
历了教材的几次“易容”。每一次新教材的出现,都凝聚了我们很多一线老师与专家们日积月累的心血与期待。自2001年新课标的实施以来,我们的老师们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着剖析;我们的专家也一直在全程关注着教材的使用情况,收集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经过长期的共同努力与酝酿,新的教材与课标终于在长达10多年的“孕育”过程中哇哇落地了。
粗略地一看新教材,大家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教材似乎容易多了:词汇少了;语法变简单了;文章的篇幅也短了许多……”有些老师开始疑惑了:为什么教材越变越容易,我们的考试却越变越难呢?新教材实施以后,是不是对我们老师、学生的要求降低了?其实不然,新教材的修改,只是更贴切于学生的实际,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的原则。我们来看一下何书记对新课标的修订解读:“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的人才培养。修订后的《标准》继续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语言教学应进一步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地背诵和记忆的经历,而一个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这里我想到了我们2012年常州市的一道中考题:(选择第9题):As the curtain ___________, the famous singer came out. The fans _________ and screamed with excitement.
C. rose; were raised D. had risen; raised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不仅要考查学生被动语态与时态的用法,还要区别raise与rise的不同用法,更要注意raise与rise过去式、过去分词的用法,它不是单纯地考一个语言知识点,而是考查了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熟练程度,你少一点就会做错。这样的题在这两年的中考卷中层出不穷。再来看一道题,2012年中考词汇44题: Four of the _________(九)computers in our office broke down, so we have them repaired. 这道题让初一、初二的学生来做,一般都不会错,或者让小学生来做,估计正确率更高。但偏偏初叁的学生来做,85%的学生会错。学生在学了分数表达法以后,加上我们无数次的练习,他看到这道题,有定冠词“the”,百分之一百马上出来了“ninth”,最多他会考虑这个“ninth”要不要加“e”,很少会考虑到这个是“九个中的四个”,只要用基数词“nine”就可以了。这与2011年的选择第9题非常相似:---Would you like some fried rice?
---I would rather eat noodles ________have beef in them.
A. that B. than C. what D. as
这种题错误率非常高。很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想到“would rather …than …”,它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不是表示noodles与beef的比较,而是考查了学生定语从句的用法:noodles that have beef in them。刘芸老师在进行中考试卷分析的时候就提出了他们的出题意图:要求学生能在解题过程中“突破定势思维,反对思维方式固化。”我想这正与新课标所提出的:“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现以培养能力为导向的改革方向”相符合。在新课标中,更是把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看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不能固化,首先我们教师的思维不能固化,要利用我们的教育智慧来进行教学,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教材变简单了。教材的改革,其实是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让我们的教学有了新的起点,新的挑战!
二、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做?
既然新的挑战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实施新课标
所提出的要求?我们来了解一下英语课程改革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 英语学习的目标明确了吗?
2. 新的课程理念与我们多年形成的教学常规和行为有没有冲突?
3. 课程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教学难度学生能不能适应?
3. 课程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教学难度学生能不能适应?
4. 考试内容是否会与课标要求完全同步?
5. 中小学的衔接有没有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英语课程对国家和学生的发展都具有什么价值?从宏观方面来讲,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语言学习的“工具”,它是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一个课程。学习外语不仅可以(可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情感、跨文化交际、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陆明, 2012)。程晓棠老师在解读新课标中说道:“人可以一天不讲话,但不可能一天不思维。”
其次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中小学的衔接问题。我们先来看看7年级学生可能会有哪些问题?
1、缺乏英语后续学习的能力。不会拼读单词,不会根据音标记忆单词;不注重语音、语调;不会使用字典自学或辅助学习;缺乏基本的语法知识,不分词性、主谓宾;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缺乏复习、预习意识等。
2、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小学英语起始学习时间不一;社会英语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小学英语教师起点不一。
3、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信心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七年级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来探讨。
一要上好开学第一课。中小学的教学衔接首先是“心理情感”上的衔接。因为老师的不同,教材的改变,新环境的适应,小学生的英语水平起点不同……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波动。你的起点低了,简单的重复会让一些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你的起点高了,另一些学生又会觉得难以跟上,同样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变换方式,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英语学习的计划,并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来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张家港外国语学校的葛文山校长在“与青年英语教师谈如何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中,提出“叁分靠教学,七分靠沟通。”的理念。要我们的英语教学“目中有人”,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小学英语学得不是很好的“特困生”,他们十分需要老师心理上的安慰与鼓励,所谓“亲其师,善其道”,我们要努力让他们树立对26个字母的信心,尽可能减少“掉队者”。一旦有“掉队者”,给我们八年级、九年级的教学就带来很大的负担,没有“入好门”,想在八、九年级“扭转乾坤”是很困难的。当然,我们知道,我们公办的老师们非常辛苦,尤其是英语老师。因为学生的入学情况各不相同,来源又非常复杂,所以给我们的一线老师会带来很多麻烦。
新教材里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加入了“音标”的教学。从3B开始学习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实现从字母学习到语音学习的过渡。小学3B-6B每个单元都有语音学习的板块,通过含有英语字母或字母组合的歌谣,帮助学生了解单词中字母的发音和简单的拼读规律,然后在7A、7B的study skills 板块里加入语音、语调的学习。加强了学生对单词认读能力的要求,为今后的词汇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解决了一般学生不会拼读单词、不会根据音标记忆单词的问题。张伊娜教授在评课中提出了一个要求,强调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人人参与,人人过关,扎扎实实练习到位。我们很多老师参加过杜郎口、洋思教学模式的培训,我们都知道他们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人人参与,人人过关”。如果每个学生在学过音标后都能达到“见词读音、听音拼词”的能力,那就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带来了更大的方便。
我们这届7年级学生还没有经历3B-6B的音标教学,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学过音标,这就需要我们一切从零开始,在开学阶段强化一下音标的教学。但我们面临着时间短,学生难以接受等问题。好在我们有“网络”。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牛津英语教研网。打开首页,我们可以从视频点播里观看7月31日与8月1日在南京进行的新教材培训的全过程。里面有3节示范课,都是我们教材里的新板块的教学视频。其中有一堂况建兵老师的音标教学课,即7Aunit2study skills, 这堂课非常有趣,况老师自编了很多rhymes,把要教学的音标串联起来,非常有趣味性。张伊娜老师在点评的时候也提出了很多建议,点评也非常精彩。大家都值得在空余的时间去看一看。同时,网站的论坛里有与课堂同步的评价与讨论,有兴趣的老师在观看完后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到论坛里去发表一下自己的建议,以共同促进。另外,论坛为我们的7年级新教材开辟了专贴。我们论坛管理员,特级教师郑云老师已经在新专题里就音标方面提供了很多经典的材料,大家可以随意去下载。网站还有一块是“资源中心”,里面有很多一线老师上传的经典资料,希望大家都能在需要的时候去下载,以方便自己的教学。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方面是阅读能力的衔接。对于现在的7年级学生来说,小学英语仅仅是一个了解的过程,即“get to know”。还没有真正达到 “耻苍诲别谤蝉迟补苍诲”的阶段。而我们初中阶段,恰恰要提高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思维能力。《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毕业生“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阅读是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发展智能和培养人才的精神源泉。对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任务。今年的中考、高考,很多学生对于阅读不适应,说很难,难得就如“看天书”。我们不能到初叁再去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或者到中考的时候高喊:“得阅读者得天下”的口号。我们甚至必须从7年级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要考虑到九年级他们应该是怎么样的。阅读能力同样是新教材里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高效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英语语感,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而且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李莎,2012)。因此,在我们新教材配置的同时,专家组同时为我们配了一本《英语读本》,这是一本很好的教材辅助材料,我们要考虑怎样在教学过程中,用好这本书。
“文化意识”的发展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方面。任何语言都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朱永新老师说:“阅读是解决素质问题最好的路径。”同时,外语的学习离不开对所学语言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平时多做这样的练习,不仅能丰富他们的思想,而且能让学生提高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达到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我在暑假空余时间,特意阅读了今年江苏省13市各市中考试卷的完形填空部分,这些文章都非常经典,每篇材料都有很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前两天,正好有一位学生参加了一项比赛,赛后他在网上不断向我抱怨说,太不公平了。虽然自己表现得不是最好,但也不至于得到这么个结果。我跟他说:这世界上哪有100%公平的事呵,正好我们2012年常州市中考卷上的完形填空就是对于“an unfair competition”的,我说最后一道题,我给你做做,应该选什么?--I said: “______the unfair and come out a winner!” A. Fight B. Balance C. Blame D. Change(战胜不公平,就会成为胜利者。)看后,他完全释然了。(这道题如果学生没有对整篇文章中心意思的理解或丰富的解题经验,也是非常容易错的。)这个句子既可以作为一个考试难点来讲解,也可以作为一句经典句来让学生积累。还可以拓展它的用法,如把Fight the unfair改为 Come over the difficulty and you will be a winner!或者 Fight the fear and come out a winner等。如果我们平时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一些单词的用法与一些经典句型的积累,学生会得益非浅,他们的阅读能力会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提高得很快。
加强阅读指导,可以让阅读文章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让学生的一生受益,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最后讲一下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教学的一体化问题。我觉得这个提议非常的好。我们教7年级的老师,不要认为我教完7年级,我就万事大吉了;或者我们8年级的老师认为,我上完8B,我就OK了,下学期我都不知道我教哪个年级了。九年级的老师说,我把你送进中考考场,我就阿弥陀佛了。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任何教过九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只要孩子基础好,我们后面的教学就轻松;一旦学生基础不好,我在上面讲到,那是“扭转乾坤”的事。七年级的学生,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还要开展各种活动来保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如让他们去寻找身边的英语,自己设计英语画报或开展一些小的竞赛,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吸取有关英语的知识。八年级的学生我们要在七年级的基础上逐步给他们增加学习的难度,这个阶段常常会令人很尴尬:没有7年级那么大的新鲜感,也没有九年级的中考压力,处在“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阶段。很容易让一些中等生滑坡。一方面要想办法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看一些原版电影或讲一些英语小故事,进行配音活动或戏剧表演,另一方面要加强听说读写的难度。如增加阅读的篇幅、写作的长度等。同时加强方法、策略的指导,以便向九年级过渡。九年级教学要关注中考的方向。虽说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但还是少不了“中考”这个指挥棒。认真研读每年的中考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对于每一个年级的分级要求,中考题目一般都是按5级要求出的,所以要认真去看一下,不要等到考试考完了才发觉:题目好难呵!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关注初、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衔接。要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而服务。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具体的解读还需要我们一线的老师在每天的课堂上去实践。希望大家有什么想法和问题都可以到牛津英语教研网上来讨论。这是我们何书记精心为我们一线老师开辟出的“自留地”。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年级都有各自的专栏,我们每个人的参与都可以为我们今后的教材改进献计献策。另外,资源中心有很多丰富、全面的资料可以供你选择,而且每天有一个年级免点数。你需要什么资料或教学上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论坛发帖提出,我们管理员和版主都会及时回应。你手头上的“得意之作”也可以慷慨上传,一可以永久保存,二可以供大家互相学习,何乐而不为呢?何书记在这两个网站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为的就是让我们这些没有机会参加各种活动的一线老师提供一个可以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网络时代,你不可能靠你一个人进步,只有促进交流与学习,才能让自己更有激情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打麻将。打惯麻将的人都知道,哪天“叁缺一”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只有四个人合作,而且还要和谐相处、合作得愉快,打麻将的激情与能力才会持久不断地上升。同样,我们的工作也一样,只有在共同的合作与竞争中,才能让我们做得更好。况且现在的资源,流动性很大,你自以为是“宝”的材料也许在电脑中沉默一段时间后就一文不值了。能够体现它价值的就是“共享”。“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希望我们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共同努力,一起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