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位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忙碌和累占据了我们的心田,但我一直认为,累不是我们教育的必然产物,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精神状态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是无穷的。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做一名激励者,默默然与学生一起同行!
关键字:激励者
修炼自身成为激励者
作为教师,我愿做一名激励者,用自身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去感染和鼓励学生,去体会这些年轻生命的激情、智慧和向上的气息,使我这个激励者也受到激励。永恒激励的动力不仅来自于责任,来自于自身激情,更来自于激励起来的学生对自己的感染,对自己的启发。因而一个激励者同时也是激励的受益者。只有激励者才认同学生给予你的智慧和激励,才相信学生一定能超过自己。
我本身个性不是很开朗,有点不善言辞的感觉,但我喜欢学生是善于表现、勇于表达的。很多时候,为了激励学生,我也会时不时地“秀”自己。一开始我想会不会有炫耀的感觉,但事实上当我把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一张张证书展示给学生时,学生也有了效法的欲望。于是,向往优秀,奋发努力,一种无声的激励作用就这样慢慢地蔓延开来。
年级里要举行“学风建设标兵”的演讲了,我在班级里动员了,需要选出两名能够代表我们班的出去演讲。最终,班李珊和范波被选出来了,我在班级里说既然代表班级,就要用最良好的姿态来接受挑战。我说带了东西给大家看,是一张我获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的证书,并做了一分钟的英语脱稿演讲,当然是事先准备好的。看着学生崇拜和惊叹的眼神,我知道学生的那股子劲已经被挑起来了。
作为班主任的我,班级人缘也不差,学生们也总会不经意把我当成他们效仿的对象,男生模仿我说话的神态和语调,女生模仿我的穿衣打扮和发型,那么,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一点呢?
于是在一次看似“不经意”的时机,我提到了当年我的初中成绩稳居班级第一的事实,并领先第二名20分以上的“辉煌过去”,说完后,我开始等待有心的听者。果然,在不久后与一名家长的聊天中,她说孩子回家后告诉他们自己的班主任初中的辉煌历史,觉得很了不起,也拼命地学习。
保持教育者的童心
我愿做一名永远的激励者,用无穷的精神力量去创造奇迹。
在我的心目中,每个学生都是充满燃料等待起飞的火箭,设法点燃火箭,使学生永远处于乐观、自信、勇于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为师者永恒的追求。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班级在于活动。凡是学校或者班级的各项活动,我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为学生出谋策划,成立智囊团和活动团队,帮助学生不断成功。班级网站上我专门开辟了一栏是“师生荣誉”,有不断地成功来作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
不知不觉,儿子已经上幼儿园中班了。从小班起,幼儿园的活动比较多,我也经常去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我深有感触,她们善于激励孩子,无论孩子的言语是多么的幼稚,老师从不打击,还富有深情地进行鼓励和表扬。
当老师需要爱心,这是所有走向讲台的人都明白的事情。然而,看起来简单的事情,要做起来真难。难在两个地方: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很有爱心,但时间长了,爱心就变淡了,或者说慢慢就麻木了!其次,对学生付出爱心总是需要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精力、时间还有我们的细心等。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总是有限的,有时会觉得很累。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自己也要不断激励,而学生的成功反过来也会不断地激励我们,有时,学生的好学和毅力也会深深地感染我们!
正如幼儿园老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如李镇西老师说过:教育者的童心比爱心更重要。因为童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而爱心有时候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和提醒。父母爱自己的小孩,那是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天性使然,而不是道德使然。只要童心保持一天,爱心就伴随一日。教育不是做生意,爱心更不是“感情投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就不存在“累”的问题了。
保持教育者的童心,就是在不断激励自己,与学生有共情的作用,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
平时默默无闻的女生,在课余时间走到她身边咨询她最近有哪些学科学习有困难,对其“错题集”中不理解的题目进行指导;对那些调皮有些懒惰的男生,承诺如果英语默写优秀,就跟他比赛打乒乓;如果谁帮助语文背书有困难的学生背诵古诗,就颁给他一张“优秀指导员”小证书。
思考——成智慧的激励者
有一天深夜,看见实验室还亮着灯,卢瑟福走进去一看,发现自己的一个学生仍伏在工作台上。
卢瑟福很不高兴地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我在做一个实验。”
“那你白天在做什么?”
“做实验。”
“你早上也在工作吗?”
“是的。”
“你每天都如此吗?”
“是的。”学生期待着赞赏。
卢瑟福更加不高兴了,皱了皱眉头,问道:“你这样一天到晚地工作,那么,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学生被问得哑口无言。
我们教师本来就应该是人类最具思考力的群体之一,但现在令人焦急的是作为教育的传播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探索的精神。
在实际生活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每日都在匆匆忙忙中度过,但回首一望,却不知在忙些什么,“瞎忙”!思考是我们保持旺盛精力的能源,作为教师,尤其是一线的班主任教师,再忙也要留出思考的时间。思考,使我们从无效走向有效,再走向高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
做一名激励者,需要我们有新的观念,高超的技巧。书本上的知识只有在善思者的头脑中才能活化为智慧。要学会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如果每天只是“涛声依旧”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早晚我们的激励也会失去应有的效果。
知识只是奠定教师上课的底气,能给教师带来灵气的是思考。我会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自己的班级,并把其中的感受书写下来,发在空间日志或者论坛上,可以作为自己工作的前车之鉴,也是可以得到同行的帮助。
不管遭遇多么困难的局面,就算有被暂时的误解和不理解,不愿意多做解释,相信总有办法可以应对,享受教育和工作的乐趣,付出智慧和汗水,收获学生的成长。于是在新时期下,激励就有了新的意义,就会显示出更大的效力,激励使互动交流畅通无阻,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如朝辞白帝的轻舟,劈波斩浪,成功穿过万重山,奔向智慧的海洋!
参考文献:
1、王春燕.教师:从职场专业发展走向生命关怀的个体成长——生命哲学视野下教师成长的思考摆闯闭全球教育展望.2008,(6).58.
2、叶澜.教育概论摆惭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8.
3、常作印编着.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0
本文获2014年“蓝天杯”论文评比叁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