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研组区级课题
《中学地理坚持以学为本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总结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以关注人的发展为目标,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两大主体。其中,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传知、启智、解惑、励志、助学的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但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有一定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显性主体与隐性主体的关系(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主体由隐性逐步走向显性;同时,教师主体则由显性逐步走向隐性),必须把教师和学生整合起来看待。在学本教育视野下,不仅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而且教师也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二、本学期研究情况
本学期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在新授课中如何构建以学为本的教学策略,在本学期中课题组成员教师同心协力,认真钻研常州市教育局下发的《剂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学地理)》一书,学习其中的新授课课型。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部分教师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具体学情作进一步的微调。在以上工作完成的情况下,我们还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积极进行理论学习,寻找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理论支撑和指引的课题研究犹如没有灯塔指引的船舶,不经意间就会偏离航道,最终不达抵达既定的彼岸。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本学期全组教师一方面在业余时间自己主动学习自己所订阅的专业杂志,以及教研组的《地理教学》,从中获取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指引和启发。在教研组集中活动时间,共同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挑选出来的理论文献,如《地理学习情境的有效创设》、《谈地理课堂课内探究活动的策略》、《青年地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当前地理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运用案例》,从中学习对目前教育教学有用的建议和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借此改进和提升青年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方式方法和水平,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本学期偏重对地理课堂课型的研究。所谓“课型”,就是课的类型,确切地说是指现代学校教育中以学科课程为课程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教学组织形式、依据教学任务、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来划分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它的形成和划分受制于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在实践操作中还需要依据具体教师和教学班级的现实情况。
通过开设课题研究课,课后研讨、反思,总结,提升教师的对课堂教学课型的把握。根据课型的特点和要求,要求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的“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本”的思想,并且及时总结和反思。
2、以课题研究课为抓手,逐步推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变更
课题研究课作为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个人独立研究展示的重要机会和窗口,同时也是课题组成员相互交流研究心得、看法和做法、相互取长补短的重要平台,切实做研究课的开设、评价对促进课题整体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要求每位开设研究课的老师要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备好教案、学案,课后要有相应的教学反思。课题组及时做好电子文稿的资料收集工作,形成备案。
通过课题研究课展示,剖析,研究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此为抓手,对教学提过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没学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推动课题扎实进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结合《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学地理)》的指导避免实践操作中滑向盲目的行为主义,及可能会产生的事倍功半不良效应。
3、定期碰头,相互交流
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缓慢渐进的过程。课题组成员分散于各教学楼的部分办公室,不是能时常聚在一起进行课题的交流和探讨,故需定期碰头,集中研讨课题研究过程碰到各类问题,总结上一阶段课题研究的情况。同时在上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安排下一时段应做的工作。集中交流可以避免闭门造车式的内省反思活动所带来的缺点。
本学期,课题组内教师结合校公开课和区公开课积极开设课题研究课,并撰写课后反思。黄宇倩老师开设公开课《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