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研组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地理学科组>>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正文内容
我们需要怎样的地理学习质量评价
发布日期:2015-10-13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年第8期

 

&苍产蝉辫;编者按:地理学习质量评价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价值判断,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地理有效学.--箩质量评价是地理教师必备的专业修养。评价的目的,不应局限于给学生分等级排名次,而是对学生的发展潜能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闪光点,善意地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地理有效学习质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对更好地创设适合学生地理学习发展的地理教学环境具有引领作用,对于地理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因材施教、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地理学习质量评价(连载一)
我们需要怎样的地理学习质量评价
常珊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家清&苍产蝉辫;石家锐&苍产蝉辫;谢芳燕/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地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是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发展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分析教学得失、优化教学结构、改革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过程。
一、学生为什么学习地理
1.利于提高生活能力学习地理有利于学生认识、适应、欣赏、享受和创造生活,能更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生存的需要,提高其生活质量。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地理环境不断认识的结果。学习地理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因此,以生活和发展需要为抓手,以解决问题为过程,学习实用的地理,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利于提高文化素养
    初中地理课程不仅包含丰富的区域地理知识,而且有地理观察、地理读图、地理分析、地理计算和地理制作等地理基本技能,蕴含着培养“正确的地理情感、观念、态度,包括热爱自己的国家,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欲望与兴趣,欣赏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关心环境质量、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意识到态度和价值观在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性,并愿意表明和发展个人对环境问题的价值观”等功能。
    3.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直
是地理课程关注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地理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初中阶段,中国地理主要选择“疆域与人口”和“经济与文化”两部分,其中,后者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地方文化等内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是存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因地制宜”是学习经济地理时应形成的一个基本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对指导学生未来从事社会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4.利于参与环境保护
    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意识到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人口问题、地区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学有很大关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把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与相互影响,形成正确的人地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如何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
1.地理学习质量的内涵
    从字面意义来看,“质”就是性质,“量”就是数量。从哲学层面而言,质与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的积累会引起质变,而质变又是新的量变的开始。在地理学习中,所谓“质”是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满足课标要求的程度,回答了“学生学得怎么样”的问题;所谓“量”是学生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具备了多少地理技能、学会了多少地理方法等,是可以量化的,回答了“学生学了多少”的问题。笔者认为,地理学习质量是从既定的地理教学目标出发,对地理学习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衡量所得知的符合程度或优劣程度。具体而言,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2.如何了解地理学习质量
    了解地理学习质量与哪些信息相关及如何获取这些信息,是地理教师正确评价学生地理学习质量的关键。根据形式的不同,与地理学习质量有关的信息分为语言信息、行为信息、情感信息和测试信息四类。地理学习信息的获取路径灵活开放,教师要开拓思路,多途径广泛收集学生的课堂和课外地理学习信息,深入了解实情,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质量。+,7一    ~、【案例1】课外拓展,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学完“天气与气候”一节后,为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各种天气要素,我决定开展一场室外活动课。组织学生在操场草地上围坐成一圈,以座谈的形式谈一谈对天气状况的了解,大家争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语,说出各自了解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最高温和最低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强度、风力大小、空气能见度等。这时,有一个学生提问:“老师,天空中的云变化多样,我们怎么观察和测定呢?”“观察云层,主要看云状和云量,由于云状变化非常复杂,同学们可以先查看相关资料,了解以后再探讨,我们今天先解决云量的观察问题,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大家都仰望天空,思考着、比划着……
    “案例1”中呈现的是别开生面的地理课外教学。师生坐在草地上“聊天”,即教师通过谈话法了解学生对天气要素的认识及存在的困惑,推进活动的开展。在“云量观察”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观察、思考、讨论等行为)来了解其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合作意识的强弱。最后,教师还可通过布置学生撰写观后感(书面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活动质量。叁、基于生活的地理学习质量
    “有用的地理”不仅指地理知识能在现实中得到直接应用,还应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产生作用,即有利于学生基于生活的地理学习质量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地理学习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同时,生活经验能为地理学习提供地理表象,而学生素养的养成更依赖于地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相结合。
    【案例2】地理学习与生活问题的解决
    (1)为获取最好的吸热效果,我国各地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补)不同。请你分析:青岛和广州两地的太阳能热水器,摆补有何差异?
    (2)房地产开发中,为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青岛、广州两地楼间距有何差异?
    “案例2”中,为巩固地理课堂所学知识,某教师设计了两道生活中常见的地理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若学生能说出题目中所示现象并解释具体原因,则表明其提取地理知识的有效性、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也高,反之则较低。
    【案例3】生活与课堂结合的地理学习
    举办学生自编地理“摘抄报”活动,一方面,学生为办好报纸,会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并进行筛选,提高了阅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查找资料、组织“办报”的过程中,把课堂的知识向课外做了延伸,学到了更多的相关知识。学生地理素养是基于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在运用、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案例3”中,教师利用学生自编地理“摘抄报”这一活动,引导学生跳出“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巧妙地把课堂的地理知识向课外做了延伸,其启示是:将课堂获取的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反思所学地理知识,可帮助学生将地理学习过程融会贯通于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四、全面发展的地理学习质量
    1.全面发展之基石——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而教育者的任务在于使每个儿童对自己的集体抱有感激心情。”因此,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学生,怎样评价学生,是教育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展示他们的地理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从全方位、多层次和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所有学生。
    2.全面发展之核心——关注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叁维目标”的达成,是课程赋予教学的重要使命,而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叁维目标”的达成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过程,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也应以课程目标为引领得以实现。
    3.全面发展之关键——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成长
    学生的发展不仅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在于方法的获取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化。在地理学习评价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向实现自身内涵的发展而转变。“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学习评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促使其实现自我反思与进步。
    新课程倡导的“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的评价理念正在被地理教师认同,但在贯彻的过程中,仍可看到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理念和方式影响着地理教学:因此,我们需要转变的不仅仅是理念,而是将理念转变为评价策略、评价方法和实施过程,通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摆惭闭.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