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研组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地理学科组>>教研组>>正文内容
理论学习:谈学生地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布日期:2016-03-25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王小春

 

谈学生地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陈&苍产蝉辫;昊/江苏省泗洪县教育局教研室
    两难问题讨论法在地理案例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泛,如南水北调,有利有弊;修建叁峡,有利有弊;计划生育政策,有利有弊;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有利有弊……地理课程中有太多类似的两难问题,那么,如何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辩证思维能力呢?
    一、以生活为载体,体现地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因而地理教材在编写中引入了大量案例。如在高中人文地理部分,教材中每一章节都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典型的案例已经成为初、高中教材最大的亮点,生活化的案例是组成教材的重要部分。据统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以案例板块呈现的案例共有43处,其中“必修1”有濒2处,“必修2”有23处,“必修3”有8处,涉及濒9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除此之外,很多阅读、活动、问题研究板块的内容也是以案例的形式呈现。
    作为教师,应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事例,并以其来创设教学情境。案例应取材于生活,紧扣教学内容,主题明确,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和道德理念;案例描述应简洁生动、通俗易懂,有一定概括性和探究性。
例如,鲁教版教材必修第二册“人口迁移”,教材首先说明人口迁移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因而一般具有个人的主观决策性。对此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问题:我要不要离开?我该去哩闯滨鲍尝?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人口迁移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再以“活动”内容给出的“闯关东”和“雁南飞”两个案例,具体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由学生总结归纳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或以案例“小马老师的家庭故事”为人口,通过几次人口迁移事件为背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迁移或流动?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所见所闻,总结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地区问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之后可列举事例说明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利影响有哪些?不利影响有哪些?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针对“是否可以大规模向西部进行人口迁移”展开辩论,帮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地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提升学生地理辩证思维能力的关键。教师可精选典型案佣,根据教学目标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小组对案例展开探究、分析和讨论。教师应适时引导,使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得到启发,从而提升地理辩证思维能力。
    例如,鲁教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材通过“北京城市用地的变化”创设问题情境,选取北京市4个年份的用地示意图,让学生读图说明北京市用地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分析完成后,教师展示汽车尾气、工厂烟囱冒出的黑烟、密集的人群等图片,同时提出问题: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②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哪些利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生活中图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很快就“开启”了合作探究模式,凸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
    叁、以育人为宗旨,体现地理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所含原理进行提升,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应相应变化,以育人为宗旨,教与学的行为才能更有效,达到以“例”明“理”,以“理”释“例”,以“例”明“德”,以“理”导“行”的目的,在实行智育的同时实施德育,既教书又育人。
    例如,对于湿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可给出案例:泗洪洪泽湖有一大片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了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大型休闲旅游度假村,消息传出,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希望将来可以到度假村工作。但也有人为湿地的命运担忧,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角色所持观点不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对此教师可设问: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持不同的观点,采取的行动也不同?学生思考、探究,并对环境事件中角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分析、辩论,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人们的其他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的例子来论证。从而在辩论中逐步明晰人的环境价值取向在此起着什么作用。
    四、提出两难问题,体现地理教学活动的创造性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是科尔伯格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它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儿童积极思考,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在地理教学中借鉴此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地理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把握事物,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善于制造冲突。教师应精选案例,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旧的知识结构不断被破坏,再重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二是要能分步推进讨论。对于提出的问题讨论的过程要分步推进。可先确定学生当前的认知阶段和水平,再逐步根据学生认识水平的变化调整,讨论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叁是要持续挑战智力。道德两难问题能够带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无论是问题的选择,还是问题的提出,都是学生感兴趣、可操控的,具有可持续性。在辩论中能够让学生保持智力兴奋状态,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进行多层面的探究,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知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四是要关注精神生命。道德两难问题指向心灵,道德两难中的各种提问方法,就像苏格拉底追问法一样,杜绝学生的回避,不断变换对象,附加新的信息和条件,一步步把学生引向真实的内心和情境,体现地理辩证思维的张力,让学生在生命体验中获得知识。例如,人教版“必修3”中“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课,依据材料提出问题:“建大坝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对周边环境有什么影响?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比较阿斯旺大坝的利与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讨论后列举阿斯旺大坝的经济效益:①保证了尼罗河下游约477万公顷的农田常年灌溉,北埃及盆地由一年一熟改为一年两熟或两年叁熟;②防止水灾和旱灾,节约了大笔防洪开支;③水电站装机容量21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占20世纪80年代初埃及总发电量的一半;④水库养鱼,每年增收水产物2.5万吨;⑤改善了尼罗河的通航条件。同时列举阿斯旺大坝的消极影响:①尼罗河下游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②河口外海域内的沙丁鱼因失去了饵料而迁往地中海北部;③尼罗河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尼罗河叁角洲盐渍化加重,海岸因遭侵蚀而后退。之后学生针对两难问题进行辩论,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的积极讨论和各抒己见,这样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地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向度上展开,让学生有超常的想法,充分展示其思维和才华。通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学习,最终在分析、讨论和辩论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