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学堂中渗透地理人文素养的行动研究
汪红艳/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
钱源璐/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立德树人是当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就地理学科来讲,“德”的灵魂,就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关系、综合思维(地理要素的综合和地理事物的综合)、区域认知力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方面,其中人地关系主要指地理人文素养,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起指引作用。地理人文素养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的人文精神。前者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变化及人类社会活动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知识;后者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方面。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教学作为学校的必修教学内容之一,应在育人过程中承担相应的人文素养培养之责。
如何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地理人文素养,笔者实施了系列化的行动研究课项目,如“流域的综合开发”“产业转移”“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并依托项目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行动研究课的实施策略
笔者以课堂中渗透地理人文素养为研究内容,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采用行动研究课的方式,每节课均分教学设计、制定学案、课堂实施、课后反思四个环节,从五个方面开展研究。
1.以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为前提条件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基础,同时也必然成为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地理人文素养的前提条件。
2.以制定以生为本的导学案为教学载体
立德树人使教育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基于这个目标,行动研究的关键是制定以生为本的导学案。通过导学案上的“预习指导”和“知识铺垫”栏目,让学生根据需求了解相关的知识,完成基本的核心知识点。其和教学视频一起成为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重要辅助资料。针对学生的实际差异情况,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分为础、叠、颁叁层,础层面向学优生,叠层面向中等生,颁层面向学困生。以此充分体现教与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分层,遵循共同性原则。但从“立德树人”的教育观看,这一领域目标的实现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更多的是与“德”的内涵相联系。例如,“湿地的开发和保护”一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列举本地区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果能与教师产生共鸣,则其情感便会得到熏陶,这样就很容易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此外,课堂学习内容和课后练习也应分层,这样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和应用。
3.以创设开放性、实践性、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为目标
“立德树人”的根本在于创设一个开放性、实践性和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并在课堂中渗透地理人文素养。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主阵地。教师应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生动的、与学生经验有关的典型案例来充实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从案例中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澄清,并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要求与地理学习活动相结合,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广阔的现实人生,使日常生活成为学生体验、认知和践行人文素养的场所和舞台。
4.以“多元交互式”的地理评价方式为手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相应的激励机制。笔者认为,采取分层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2002年,教育部《对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将基础性发展目标的内容设定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其相应的评价也就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定性评价)。而它应和终结性目标(定量评价)相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定性评价部分占学生学期综合成绩的40%,在学生自评和他评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其平时的表现给出最终结果。也就是叠层和肠层学生可能试卷成绩没有础层学生高,但他们平时认真完成作业,上课表现好,定性评价部分得分可能比础层学生高。定量评价(期中、期末成绩)占学期成绩的60%,期中和期末成绩的比例是4:6。这种分层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全体学生有所发展和有所收获。对教师的地理课堂评价也要多元化,不仅看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看能否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能否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人地观综合评价人类的各种活动,并树立起关注全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以地理信息化网络资源的运用为技术条件
基于“立德树人”的地理课程目标是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信息素养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知识传授和学生知识内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颠倒。
二、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能,还须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多元学习、静心反狈,狈勇于实践。不仅要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技能,还要博闻强记、触类旁通,更要熟悉学生的心理活动,并能有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相融合。只有自己知识富有,教学能力较高,有勤勉的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设计和掌控每节课,在言传身教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积累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丰厚的人文素养。
日常工作中,笔者很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的整合(目前主要尝试基于颈笔补诲手段的翻转课堂模式),重视人文地理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更重视自己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设计环节,笔者也有很大转变,由原来一心想着怎样教,到现在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和关爱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成了笔者设计、实践课堂的宗旨。同时每节课后,笔者坚持师生共同反思、回顾,在反思中成长。如“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一课,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本地区实例,采取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
解湿地的概念、价值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和保护湿地的意识。这种翻转课堂模式对教师核心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教师只有加强提升自身素质,才能胜任这样的课堂。
叁、开放性、实践性、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创设
例如,在讲授“产业转移”一课时,引进常州本土案例——富士通电子零件(常州)有限公司(日资),分析该公司转入到常州后,对常州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环境的危害,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到我国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时,大多从事低端环节。对此,笔者让学生提出解决的策略,学生讨论后提出:应加强产物设计、培育自主品牌;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国际市场。之后,笔者鼓励学生上网查找一些我国着名的品牌,如海尔、联想、华为、青岛啤酒、老干妈等,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随后引导学生查找一些我国已被国外收购的品牌,如汇源果汁(被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收购)、金龙鱼(被新加坡郭兄弟粮油私人有限公司收购)、双汇(被美国高盛集团收购)等等。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使其体会到保护我国民族品牌的重要性。而这些都是地理人文核心素养教育的体现。
又如,在讲授“农业的区位选择”时,笔者事先给学生准备了一些饺子,从而把课堂气氛调动了起来,再由饺子、馒头、米饭引出“南稻北麦、东耕西牧”的谚语,进而导人这节生活气息浓厚的新课。
可见,在地理课堂中渗透人文素养,其实质是看在地理课堂上能否有效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正确人地关系”;能否运用综合思维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能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生活中寻找案例,并精心编制在学案上,引导学生关注全人类的命运,从而对环境、未来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核心所在,也是国家的希望所存。惫
2016年4月18日科技部和中央宣传部公布《辩-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基准》是指中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标准,共有26条基准、濒32个基准点。其中地理科学的内容覆盖7个基准、29个基准点。包括:天文学、地形地貌、气候天气、农业生产、人地关系、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目的是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形成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选自《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