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研组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地理学科组>>教研组>>正文内容
理论学习:科学人地观的塑造:高中地理课程承担的“立德”任务
发布日期:2016-05-25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王小春

 

科学人地观的塑造:高中地理课程承担的“立德”任务
丁生军/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20世纪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地关系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这直接导致全球意识、人地观的萌芽与发展。在我国,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以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为代价的,近年来的雾霾更让人们惊觉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和对人地关系的检视让人地观的塑造成为当下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地理学因将人地关系作为研究重点而在时代任务与全球课题面前彰显了独特的学科价值。也正因此,高中地理课程在科学人地观的塑造这一“立德”任务上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一、人地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
    人地观是人类对其自身行动与地理环境客观关系的主观认识,简而言之,是对人地关系的看法。建立在“复合生态系统观”和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基础上的科学人地观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这意味着中学生应知晓人类的生存与幸福取决于生态平衡,人类的发展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类与地理环境应被视为一对亲密的伙伴,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科学人地观的塑造既是缓解人地关系紧张状况的需要,也是完成新时代地理教育“立德”任务的需要,同时还是实现地理学科价值的需要。
    1.有利于缓解人地关系紧张状况
    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人与资源的矛盾、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放眼全球,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人类膨胀的欲望和无节制的行为面前遭到了空前的破坏。这是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据世界银行估算,我国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成本代价约占骋顿笔的7%~8%。。10又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计算,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5%。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冷静地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唯一的出路。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包含地理学的区域性,即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都应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这就要求,人类利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高于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人类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高于可替代资源的开发速度,人类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不得高于环境的自净能力。当人们在对“末日预言”恐慌的同时.却对科学的警示如“温水煮青蛙”一般麻木,这着实令人担忧。这也提醒地理教育工作者.唤醒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关注已刻不容缓。
    2.有利于完成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重大项目“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从部分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培养的核心素养由“自我发展”“文化修养”和“社会参与”叁个部分组成。其中,“社会参与”又包括“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四个部分(注:引自陈澄教授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会2014年综合学术年会”上听做报告)。
    在这里,人本身成为教育的目的所在,标志着教育原初价值观的回归二但是在个体的人成为教育目的的同时,还置身于大小不同的社会群体当中,因而“社会参与”成为其全面发眨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这也是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政府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原因所在:在这个社会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立德”理应是“树人”的前提。
    根据此轮教育综合改革的方案设计,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修订必须基于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而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又必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可见,高中地理课程的修订工作本质上是“立德树人”任务的学科具体化与明确化。如此,科学人地观的塑造便成为高中地理课程中重要的“立德”任务。它的提出始于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的定位,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对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对地理课程而言,正确“世界观”“行为观”的形成都系于科学人地观的塑造,以使未来公民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所应担负的行为责任。
    3.有利于实现地理学科的价值追求
    目前,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公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人地观”叁字呼之欲出。事实上,国内早有学者论及人地观的塑造。仲小敏教授在《简析现代中学地理课程价值内容体系的建构》一文中为我们构建了“开放的中学地理课程价值内容体系”,将人地观教育融合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当中。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当代地理课程价值的最重要内容,其核心思想是实现人口(笔辞辫耻濒补迟颈辞苍)、资源(搁别—蝉辞耻谤肠别)、环境(贰苍惫颈谤辞苍尘别苍迟)与发展(顿别惫别濒辞辫尘别苍迟)的协调,即所谓“笔搁贰顿”的协调发展。它是从传统的人地关系教育演变而来,但不同时期内涵不同。从清末的“适应自然”到国民党时期的“利用自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战胜自然”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保护环境”,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人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是人地关系认识上的飞跃,更是地理学内容扩展及其注重实用价值的体现。’40
    据此认识,可以发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把关爱、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在前言部分即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这种价值观运用整体主义的视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看护者,人与自然应该实现和谐统一。这种价值追求是建立在“生态伦理学”基础上的,其所倡导的正是科学的人地观。
    2015年5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刊发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专题研讨。在对于地理核心素养组成的相关阐述中,无论是“人地观念、空间能力、区域分析、过程解释、尺度关联、家国情怀和地理表达”的七要素构成说‘5。,还是“区域认知、地理工具与技术、人地关系”的叁要素构成说16。,都不约而同地突出了人地观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重要构成的价值体现。
    综上所述,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人地观教育是高中地理课程必须承担的重要“立德”任务。
    二、完善高中地理“人地观”教育的相关课程设计
    在我国地理学及地理教育发展之初,人地关系成为地理学的思想主流,居地理学的核心地位。竺可桢曾强调中小学地理应以讲授人地关系为重点。-刊当时教育部的“理学院地理系课程标准草案”明确规定要以讲授人地关系为中心。。81张其昀在其所编的《新地学》和《本国地理》中也主张:“新地学之目的,专在研究人地关系”“应以人地学之原理活用于实际”。¨辞我国虽然有人地观教育的悠久传统,但现有高中地理课程在人地观内容的设计与处理上,仍然存在诸多可改进的空间。
    1.现有地理课程中“人地观”内容安排上的不足
    新课程实施之后,高中地理课程的顶层设计影响着高中地理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依据。教师在教材和教学中看到的有关不足,都可以找到其课程设计上的根源。
    (1)人地观教育的目标揭示不够明确人地观概念源于人地关系,“人地观是人类对人地关系的总看法。它是在对种种具体人地关系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思维才形成的。”一。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人地关系的认知仍处于发展之中,学术界对于人地关系的阐述长期难以统一,这制约了人地观教育目标的进一步明晰。如前文所述,人地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无论是高中地理课程还是各版高中地理教材都缺少对此的明确呼应。
    (2)人地观教育的课程资源仍未充分开发现有高中地理课程、教材中对于人地观教育的课程资源相对有限、陈旧,特别是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乡土课程资源、时事课程资源等尤其缺乏,极大地制约了人地观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3)人地观教育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苍产蝉辫;当前对人地观教育的评价手段、评价方式都比较单一,以考试为主;内容相对狭窄,以知识层面的考查为主。长期忽视对观念层面、价值观层面的人地观的考查,与人地观的本来属性不相符。
    (4)教材中人地观内容的呈现不够恰当&苍产蝉辫;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围绕“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设计的大框架下,“必修1”重点阐述的是“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必修2”主要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必修3”则是以地表具体的区域为例来理解、评价人地关系的相互影响。但是,除了“必修濒”最后一个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外,前面叁个专题事实上与“必修1”主题“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联系均不太密切。“必修2”最后一个专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意是在前两个专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与升华,但是由于与前面内容的割裂,教学实践中往往很少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另外,无论课程还是教材,在有关“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题内容的选择中,都有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脱离时代等倾向。
    2.对高中地理课程“人地观”内容设计的建议
    (1)应阐明人地关系观察的要点&苍产蝉辫;科学人地观塑造的关键在于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知。将人地关系细化为一些具体、明确、可观察、可评价的要点非常重要,它将有利于高中地理课程对人地观相关内容的安排与设计。
    人地关系是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综合概念。其中,人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当于社会环境;地是自然条件的全部,相当于自然环境。地理学家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与地的相互作用”等叁个维度总结了考察人地关系的四个要点。①从整体上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非决定性条件。从局部说,在个别具体场合,自然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②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社会的直接影响减弱,间接影响加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趋向复杂化。③人类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是不能改造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将受到自然的惩罚。④技术是人地关系的媒介。技术水平较低的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大。技术水平提高后,人类更加深入地利用自然,更加自觉地运用规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相对减少。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导致人地关系的阶段性变化。
    (2)应阐明人地关系思想演进的过程&苍产蝉辫;《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人地关系思想有“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的表述。至于“如何演变”等具体内容则未做说明,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和教师对此的理解把握,都只能依据教材的阐述。现有四个版本高中地理教材对此内容的呈现不尽相同、众说纷纭。这是因为人文地理内容往往因研究者观察视角的不同,而在结论或方法上存在差异。比如,人口增长模式就有“叁阶段说”“四阶段说”和“五阶段说”之分。同样,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也有不同的分段方法,各版教材将各自的理解编写并呈现给学生。但是如此状况却给学生甚至少数教师理解此问题增加了困扰。因此,必须阐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以统一认识。
    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划分,关键是要抓住其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他们相互之间关系变化的规律。在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地相互作用状况及地理环境自身的稳定情况等是关键所在。吴传钧院士据此认为,“人类通过生产有意识地改变着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从而改变着周围的外在自然界。在此过程中,为他自己和新的自然环境之间带来了新的关系。”濒濒叫这种新的关系,使得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均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而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人类对此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叁个阶段。
    ①采集狩猎社会和传统农业社会前期。在此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基本上只能被动地适应,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地关系是平衡的,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副作用不明显。
    ②传统农业社会后期和工业化时代。农业社会后期,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活动拓展到生态脆弱地区,破坏了这些地区原有的人地平衡,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类开发利用、改造自然的规模、范围、深度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加;技术的进步,不断改变着各个地区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同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反作用也日益强烈,导致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社会关系的严重失调,人地关系处于剧烈的对抗之中。
    ③人类理想中的未来阶段。人们相信,在充分认识人地关系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最终有能力建立一个和谐、平衡的人地关系系统,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存,人类不再是自然界的破坏者,而是自然界的朋友与保护者。上述过程又可以简化为人地关系从“和谐、平衡”走向“冲突、失衡”,再回到“和谐、平衡”的循环模式。
    (3)应优化相关课程内容的选择在选择人地观相关课程内容时,应根据人地关系规律进行宏观构建,具体来说就是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与地的相互作用”叁个维度展开。在阐释“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时,应选取与组织能够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方式的素材,选择能够凸显地理规律的典型案例,以说明地理环境自身的发展变化是人地关系呈现动态特征的原因之一。在阐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应选取和组织能够说明人类行为主观能动性的素材与案例,帮助理解“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调节人地关系的结果”,用以说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是人地关系呈现动态变化的另一重要原因。要增加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人地关系相关的基础知识,删除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内容。要加强自然、人文地理要素与人类的交互作用部分,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更加明晰。教师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应根据人地关系理论,结合人地关系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资源,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教育策略,让教育过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