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从学徒工到教书匠 (四)
我以为,一个好的匠人,是需要自觉修心的。匠心独运,好的匠人是深知“匠”与“心”的关系的,所谓以“匠”修心,以“心”炼技。强调的就是一个“心”:心态、心胸与心境。这背后要的是激情,是坚持,当然还有分享。
多年的阅读与实践告诉我,就语文教学而言,应该把它放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要解决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还要解决学生通过学习而更好地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问题。要实现“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就要突破教材的限制,将师生的生活实际、课外阅读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入教材,将书读厚。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及时与人分享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收获与乐趣。当我遇到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寻求帮助,我有所感悟的时候,我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我远近的朋友,并谦卑地请他们号脉。我不仅会在我的博客、个人网站、QQ空间,以及我的手机APP终端等自媒体平台介绍我的所行、所读、所思、所感,我更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远近的同道探讨当下的教育与教学。我会及时地将我的实践、思考形成文字让更多的同仁分享。比如《教学模式是个体化的,更是多元的》、《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课程意识》、《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语文教学》、《模式化的教育:新的压迫与侵犯》……
我深知,个人的见识往往是局限的,唯有广泛的交流才可以触发我们的“第3选择”。所以,我更多的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分享。比如他们最近在读什么,在思考什么,研究什么。我的许多阅读与思考就是在各路神仙的启发下开始的。比如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比如语文是什么,语文教育的价值在哪里等等。
有一回我执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居然发现这首诗没有韵脚,为什么没韵脚,我查资料,发微信,发微博,向可能知道的人请教。有人告诉我,现代诗派的特点之一,从法国来的。他们更注重的是散文美,更重要的是诗句本身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于是我再去了解现代诗派。于是,我将这个经历记录下来,及时与大家分享,好多老师告诉我,他们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这样的情况对我而言是经常发生的。
计算机技术中面向对象的思想给了我这样的启示:程序的设计必须面向对象的需要,对象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必须充分认识到由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乃至遗传因素的差异,其需要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要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子、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衡量我们的对象呢?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意识到,拘泥于教案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更不是理想的教学,真正意义上的、理想的教学应该是不拘一格的。
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情境是瞬息万变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需要我们去妥善处理。正是在不断的阅读、实践、思考、感悟中慢慢地形成了我自己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语文就是教会人能听明白、看清楚人话,能说、能写人能明白的话的一门课程,语文教育是立人的教育。这这门课是要“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我的课堂没有招数,我也反对固化的招数。
但是,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对语文、对教育都有他的理解,一个匠人,能做的不是要改变别人的技术,而是要磨练自己的技艺。因此,这些年来,我坚持我的语文教学研究:坚持将阅读、实践、思考、总结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研究文字力求做到:找不到理论依据的不写、没有具体教学实践印证的不写,凡自己提出的观点,就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坚守。我主张“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我的教学就力求立足当下,立足生活;我坚持语文教育是立人的,我就努力让自己立起来,不人云亦云,并努力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我认为语文教学是教会人能听明白、看清楚人话,能说、能写人能明白的话的一门课程,我的课堂教学,就坚持用学生能够听明白、看清楚的语言来组织。
在当下比较遗憾的是,愿意做徒工的已经很少了,甘于做匠人的更少。我虽经三十年磨练,自觉还没有达到教书匠的境界,许多时候,还是沉不下去,依然还会心浮气躁。于是,我至今依然没有练就属于自己的绝活。假如再给我三十年,我想,我是会更虔诚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