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学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7.11.2
【学习目标】
1.积累本文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文言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认识屈原“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
3.比较分析司马迁选择“隐忍苟活”,而屈原选择“慷慨就死”的原因,理解司
马迁和屈原不同的生死价值观,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思考面对人生重大抉择,
要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课前准备】
认真阅读文本,注意重要字音,利用文下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课堂上提出来共同探讨。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枯槁( ) 淈( ) 其泥 歠( )其醨( ) 物之汶汶( )
莞尔而笑( ) 鼓枻( )而去 濯( )吾缨 弹冠( )
2.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渔父: 子非叁闾大夫与?
3、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古今异义词:
①颜色憔悴。 古义: 今义:由物体发射、发射或投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②形容枯槁。 古义: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 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 古义: 今义:高高地举起。
4.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词义
①安能以皓皓之白
②鼓枻而去
③乃歌曰
5.请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①行吟泽畔。( )
②游于江潭。( )
③是以见放。( )
④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⑤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⑥圣人不凝滞于物。( )
⑦子非叁闾大夫与?( )
⑧遂去,不复与言。( )
6.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课堂上质疑,共同讨论。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二、提出疑问
叁、整体感知,分角色朗读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速读课文填写下表,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
比较分析屈原和渔父的有关描写,归纳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类别
|
屈 原
|
渔 父
|
肖像
|
|
|
动作
|
|
|
语
言
|
|
|
思想
性格
|
|
|
派别
|
|
|
处世主张
|
|
|
手法
|
|
|
2.屈原、渔父、司马迁采取了叁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你更欣赏谁的选择,谈谈你的理由。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
小结: 屈原是一个 , ,表达了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是一个 , ,表达了坚韧的意志;
渔父是一个 , ,追求一个自由的灵魂。
五、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同学们,通过学习本文,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人,假如你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你将采取什么态度呢?
【作业】
1.想象这样的场景,你和屈原在汨罗江畔相遇,你将对他说些什么?(不少于200字)
【资料补充】
一、对于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 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着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首创“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叁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①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②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③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④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⑤“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2、屈原的名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二、对于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