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复习计划
1、第一阶段,寒假开学至高叁“一模”(3月中旬)。
(1)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包括语言运用题、默写和文学文化常识等。语言文字运用主要对词语选用、修辞、漫画题和句子连贯等进行专题训练,结合编写的学案和课件,进行专题讲解,反复强化。
(2)诗歌鉴赏和论述类文本强化训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进行专题复习,由于上学期没有进行专题复习,因此一模前进行重点复习。重点训练文意的概括和句间关系的把握。诗歌复习重点复习思想感情、形象、手法、语言。适时穿插文言文练习,以课后训练为主,重点抓翻译和词义的推断。
(3)附加题训练,以名着阅读和材料概括分析为主,结合上学期所做的章回小练习进行熟记,对不熟悉的章节再次回归原着巩固,并安排考查,考查方法可以在默写时用填空和简答题的形式抽默,也可以用小练习的形式检测。《红楼梦》和《呐喊》《茶馆》各安排一周,其它篇目安排在另外一周,做到在一模前进行一个系统的巩固。
(4)加强答题技巧、答题规范的指导。
(5)综合卷训练,训练科学分配答题时间、及时完成整卷、规范答题的能力,利用周末不放假时考查。周一用两节课讲解。也可下发答案,学生先改正,然后针对自己的错误提问,老师解答,这样针对性较强,各班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节。
(6)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作文素材,以印发的《作文鲜素材》为主,分类积累。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手边的素材补充积累,积累优秀例子和语句,感受其写作思路,所用技法,主旨情感等。一模前作文讲解具体安排:审题立意、结构和素材(事例)的运用。
2、第二阶段,高叁“一模”到“二模”,查漏补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强化训练。
(1)查漏补缺,根据学生在“一模”中暴露的问题或者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寻找针对性强的材料,加强巩固训练。
(2)回归“基础”,回顾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回顾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如诗歌的赏析等。
(3)坚持让学生阅读文章,理清其写作思路,所用技法,主旨情感等。
(4)选取各地的模拟卷上的典型题目“拼卷”,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及时、规范答题的能力。
(5)每堂课留出5分钟,消化本堂课的内容,每周留出1节课时间让学生回顾复习本周复习重点。
3、第叁阶段,高叁“二模”到“叁模”,强化训练:
(1)收集学生练习中常错、易错的的题目,以测试形式让学生巩固训练。
(2)组内教师分工合作。分专题编制练习,进行各项专题的巩固训练。
(3)“拼卷”综合练习,并精批精改,有重点地讲评。
4、第四阶段,“叁模”以后,做到:
学生消化复习,教师进行考前指导,同时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积极备考
四、二模前复习对策
1、指导思想: 紧扣“考纲”,研究考题,把握方向,讲练结合,提升能力。
2、操作方法:化整为零
(1)语言知识及运用:练习和积累相互促进。对于重错题、经典题反复做,当堂巩固。
(2)阅读理解:包括现代文阅读理解、古诗文阅读理解。复习本部分内容,重点是选好例题与习题,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例题与各地一模模考卷,紧扣“考纲”考点要求,讲练悟结合。讲,要讲出思路,讲出方法,讲出规律;练,要练出能力,练出信心;悟,即让学生在自己练、教师讲的基础上,结合考点内容要求及例题,及时消化总结,真正转化为自已的能力。此外对于同类体裁,同作者不同作品注意归纳整理。
(3)作文训练注意以下几点:①审题立意。这是我校学生存在的较大问题。审题立意不当很难写出内容深透的好文章;②关注生活,关注优秀文化传统,关心社会热点,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其认识能力;③中心突出,思路清晰,防止旁逸斜出,胡言乱语。另外,进行分层辅导,审题不过关的练审题,能提档的就强化训练提档。
(4)提高复习效率。强调精讲,变抢时间为比效率。强调精选,变多练为巧练。强调学法,变学会为会学。
(5)有效使用练习 。 ①试题的测试目标,即本题考的是什么,必须与《考试说明》紧密挂钩。 ②作适当的拓展。一次、几次或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应再补充些同类性质、命题方式有变化的练习,不仅了解其"宗"、更了解其"变",于"万变不离其宗"的训练中,把握试题的正确解答规律。
(6)重温经典试题。及时整理做过的的试卷,整合试题,在比较、整合中习得方法,提升能力。
高叁语文复习面广量大,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改进。我们备课组将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中去,争取更理想的成绩
第二学期总体复习思路、计划
周次
|
日期
|
主要教学内容
|
备注
|
1
|
2.26—3.4
|
作业评讲、基础练习;论述实用类文本复习
|
1、早读课每天安排名句默写任务。
2、每周安排一次综合卷训练。
3、两周一次大作文训练。
4、每周安排2节名着复习和阅读课
|
2
|
3.5—3.11
|
基础练习;论述实用类文本、文言文、作文;
|
|
3
|
3.12—3.18
|
迎接一模,评讲试卷
|
|
4
|
3.19—3.25
|
一模考试,试卷讲评,突出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
|
|
5
|
3.26—4.1
|
基础练习;诗歌鉴赏查漏补缺
|
|
6
|
4.2—4.8
|
基础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查漏补缺
|
|
7
|
4.9—4.15
|
基础练习;论述、实用论述类文本阅读查漏补缺
|
|
8
|
4.16—4.22
|
基础练习;文言文高频实虚词、概括题强化
|
|
9
|
4.23—4.28
|
基础强化训练;查漏补缺(论述类、语言表达)
|
|
10
|
5.2—5.6
|
二模,评讲试卷,查漏补缺(论述类、语言表达)
|
|
11
|
5.7—5.13
|
基础强化训练;查漏补缺(诗歌、文言文)
|
|
12
|
5.14—5.20
|
基础强化训练;查漏补缺(散文、小说)
|
|
13
|
5.21—5.27
|
错题回顾,考前辅导
|
|
14
|
5.28-6.3
|
考前辅导,迎接高考
|
<>
日期
|
课堂重点内容
|
穿插内容
|
||
3/23
|
一模卷讲评
|
1、复习《呐喊》重要篇目
|
||
|
|
|
||
26
|
论述文分析思路;作文之议论文的结构
|
1、名着《呐喊》重要篇目
|
||
27
|
|
28
|
复习文言虚词;论述文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
3、文学文化常识
|
29
|
文言文词义的推断,古诗词的形象、思想感情
|
4、复习《红楼梦》重要章节
|
||
30
|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语言
|
5、作文的审题立意
|
||
31
|
综合题限时训练、讲评
|
|
||
|
|
1、名着《茶馆》、文学文化常识
|
||
4/ 2
|
小说之情节 概括作品内涵
|
2、名篇名句默写、语用题限时训练
|
||
3
|
小说之人物形象 特点、塑造手法及其内涵
|
3、作文的审题立意、结构思路
|
||
4
|
小说之环境,环境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
4、复习《红楼梦》重要章节
|
||
|
|
|
||
8
|
小说之结构技巧和作用
|
1、复习《叁国演义》重要章节
|
||
9
|
小说之语言艺术
|
2、语用基础知识积累
|
||
10
|
散文之思路 结构
|
3、文学文化常识、限时训练
|
||
11
|
散文之内容要点、主题
|
4、作文材料积累、结构思路
|
||
12
|
散文之词句含义、艺术手法
|
5、《红楼梦》重要章节
|
||
13
|
散文之形象主题、限时训练
|
|
||
|
|
|
||
16
|
散文之形象主题、限时训练
|
1、复习《边城》
|
||
17
|
文学形象特点、塑造手法及其作用
|
2、名篇名句、文学文化常识
|
||
18
|
揣摩语句含义及其作用
|
3、限时训练
|
||
19
|
鉴赏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
4、作文的审题立意
|
||
20
|
现代文阅读之形象、限时训练
|
5、《红楼梦》重要章节
|
||
|
|
|
||
23
|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查漏补缺
|
1、复习《家》《边城》)《红楼梦》
|
||
24
|
散文阅读查漏补缺
|
《欧也妮 葛朗台》《哈姆雷特》
|
||
25
|
小说阅读查漏补缺
|
《老人与海》的相关简答题
|
||
26
|
论述类文阅读查漏补缺
|
2、名篇名句综合练习
|
||
27
|
材料分析查漏补缺
|
3、文学文化常识
|
||
28
|
二模前自由复习
|
4、语言运用基础知识积累
|
||
|
|
|
||
5/ 2-4
|
二模前自由复习、二模考试
|
5、作文审题立意、思路、材料
|
备注:1、“清明”“五一”假期后,二模考试,除去考前两天自由复习,只有4周复习
时间。每周理科班有8节复习课,文科班有9节,文科班比理科班多出的1节课,
用于附加题材料分析的复习,此外的内容穿插于平时的早晚读和晚自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