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所选散文,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内容丰富,文化味浓(如乡土文化),拯救意识强(如环境破坏等社会问题),题材多样,写景状物类、议论抒情类、写人叙事类都有涉及。句意理解、句段作用、内容分析仍会是命题的重点,主题辐射仍是命题的重要原则。
一、学生做题的几种误区:
阅读不细不透,中心不明;
审题不准,答非所问;
脱离文本,主观臆想;
语言表述混乱,不合逻辑;
分值意识淡薄,条理不清;
? 答案笼统,套用理论。
二.强化做题五种意识:
①阅读标画意识。散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有何特征?作者抒情议论句有哪些?
②审题意识。字字到位。读懂题干很重要,细心细心再细心,放眼全文仔细找。
③原文意识。在原文中找对应处,关注其上下文。
④中心意识。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全面作答。
⑤分条意识。表述清晰条理,易于得分。
叁、以题型为基点,横向勾连,打通文体:
作用类、手法类、意蕴类、情感类、形象类……
、考点意识要浓。消除陌生题干。
2、类型思路要明。例如:意蕴类有哪些?每一类如何作答?总结方法与规律。
(1)效果作用类:内容很重要,结构别忘掉。
(2)理解句子含义:回到上下文,盯紧主旨句,细琢磨,慢推敲。
(3)赏析语言类:手法要记牢,效果必提到。
? (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四、以题材为线索,纵向深入,全面了解
散文一定包括着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或者对人物或事物的评价。具体说来,可以有:
人—自然 :对和谐自然的呼唤,对乡土情结的塑造……
人—自我、人—人:
对逝去往事的追忆,对人际情感的表达,
对人性光辉的歌颂,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对生命价值的选择……
人—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追索,对科技伦理的探讨,
对世间百态的描写,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对家国命运的关注……
一、致傅聪 傅 雷
二、黄鹂--病期琐事 孙 犁
叁、怀念萧珊 巴 金
四、母亲的羽衣 张晓风
五、捡麦穗 张 洁
六、学圃记闲 杨 绛
七、杂文二题 邵燕祥
八、秦腔 贾平凹
九、巩乃斯的马 周 涛
十、我与地坛 史铁生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叁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线索思路及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一)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补充: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 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叁)典型例题:
●2015年江苏高考题《比邻而居》
(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2013年江苏高考题《何荣何许人也》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案】点题;引领全文。(每点2分)
【解析】这句话,是对文题的回答,所以是点题;同时引出后面的“何容兄”,从而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
【评价】本题属于“作用题”,答案应涉及两大方面——“内容上”和“结构上”。
内容上:是对何容等一类人是何许人进行回答,并引出“何容兄”。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模考题《观鹳雀》:13.作品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内容上,具体描写鹳雀所处的季节和环境以及鹳雀的外貌、动作等,突出表现了鹳雀与芦花浑然一体的特点;
结构上,承接上文,引出下文,并为后文写翠色鸟在鹳雀头上落脚和鹳雀伺机捕食做铺垫。
14.作品第⑤段划波浪线的语句说“柳树的树荫已经移去,温热的感觉一点点地袭了上来,直到感受到了炙热烘烤”,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5分)
内容上&苍产蝉辫;②表现时间过去很久,而“那鹳雀却依然动也不动”,突出鹳雀等待的耐心非同寻常;(2分) ③借描写景物和自己的心理感受表现时间的流逝,形象生动;(2分)
结构上,①与上文第③段的描写呼应。(1分)
叁、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叁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表达方式类
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抒情、议论
1、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叁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叁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一、致傅聪 傅 雷
二、黄鹂--病期琐事 孙 犁
叁、怀念萧珊 巴 金
四、母亲的羽衣 张晓风
五、捡麦穗 张 洁
六、学圃记闲 杨 绛
七、杂文二题 邵燕祥
八、秦腔 贾平凹
九、巩乃斯的马 周 涛
十、我与地坛 史铁生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叁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线索思路及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一)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补充: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 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叁)典型例题:
●2015年江苏高考题《比邻而居》
(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2013年江苏高考题《何荣何许人也》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案】点题;引领全文。(每点2分)
【解析】这句话,是对文题的回答,所以是点题;同时引出后面的“何容兄”,从而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
【评价】本题属于“作用题”,答案应涉及两大方面——“内容上”和“结构上”。
内容上:是对何容等一类人是何许人进行回答,并引出“何容兄”。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模考题《观鹳雀》:13.作品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内容上,具体描写鹳雀所处的季节和环境以及鹳雀的外貌、动作等,突出表现了鹳雀与芦花浑然一体的特点;
结构上,承接上文,引出下文,并为后文写翠色鸟在鹳雀头上落脚和鹳雀伺机捕食做铺垫。
14.作品第⑤段划波浪线的语句说“柳树的树荫已经移去,温热的感觉一点点地袭了上来,直到感受到了炙热烘烤”,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5分)
内容上&苍产蝉辫;②表现时间过去很久,而“那鹳雀却依然动也不动”,突出鹳雀等待的耐心非同寻常;(2分) ③借描写景物和自己的心理感受表现时间的流逝,形象生动;(2分)
结构上,①与上文第③段的描写呼应。(1分)
叁、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叁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表达方式类
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抒情、议论
1、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叁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叁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