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诗词·艺术技巧
一、分析问题:
这首诗是如何借梅来抒写离情别绪的?结合叁四两联简要分析。(模考二)
二、研究答案:
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示范卷四)
答:直抒胸臆,通过寄情江南买宅,让青山召回“我”这厌倦漂泊的人,抒发了厌倦仕途,想念家乡,归隐田园的感情。
后两联多用虚笔,请做简要分析。(卷一)
答:叔父挟弓带刀,戍守边疆,凝望路上往来行人;家中亲人深夜还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叔侄俩回家之时,当年亲手种的江头柳树已十寻了。这些都是想象的虚笔,强化了对叔父的思念之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词的上阙运用了“杜宇”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卷十叁)
答:借“杜宇”的典故,表达思归而不得的愁苦及家国之痛;使这首词含蓄蕴藉,充满艺术感染力。
叁、归纳总结:
(一)常见艺术技巧
(二)答题总结
1、审题型明考型和暗考型。
明考型,题干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
暗考型,题干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艺术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
3.审角度
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艺术技巧是什么;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
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小角度,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
5.审步骤
简单型,就是只答出所运用的艺术技巧的名称即可,不需要作分析说明。
完整型,实行“叁步走”:指出艺术技巧(是什么)——分析艺术技巧(为什么)——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
6、立足整体
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艺术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从而明确为“对比”。
四、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衬托
早 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比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苍产蝉辫;“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想想象
送何遁山人归蜀(摆宋闭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叁、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化用典故(用典)
鹊桥仙(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叁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