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高分的途径
——“浅池”与“深潭”立意的层级与例文解析
李家良
门前池塘浅,每逢雨天便浑浊不堪。
山谷深潭,即使遭遇暴风雨也依旧清澈,它懂得用自己的深度来沉淀泥水和败叶。
浅池、深潭如此不同,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浅池、深潭有所辨析,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欧阳昱北)
[题解] 万事万物,莫不人类;浅池深潭,皆为人形;污染清澈,皆是人生。
[概念阐释闭
"逢雨天""遭遇暴雨"引申为:人生遭挫折、遭灾难。
"浅池"引申为:见识浅薄,经历逼仄,底蕴几无,学识不丰,心胸狭窄……
“深潭”引申为:见多识广,经历丰富,底蕴深厚,学识渊博,心胸宽广……
“泥水和败叶”引申为:污染源,阻碍自己前行的周边事物。
…… ……
[立意层级闭
最差立意:
浅池:一个内心浅薄的人,容易受外物污染。
深潭:一个内心清明的人,不为外物所污染。
综合:我们不做内心浅薄的人,而要做内心清明的人。
稍好立意:
在个体生命成长中,不可避免地会渗透进污浊的东西,这时,我们要保持内心的清明,无论何时何地不因外物所加而改变,而迷失自我;其心终不与世俗相污染,笃守被誉为高尚纯正的道德节操。
一个伟大的公司成长的过程,不可避免会遭受各种风雨侵蚀;若公司的目标笃定,始终如一,则自然可以沉淀这些外来的泥水和败叶。
一个有深度的民族,面对外来的冲击也好,侵略也罢,也会依靠自身的深厚根基,去吸收,去缓和或者去击退。
高阶立意:
遍地都是黄金,黄金皆成顽石;遍地都是深潭,深潭皆成浅池。正因为有浅池的浑浊,深潭的清澈才难能可贵;正因为有浅池的易污,深潭的清明才让人神往。
最佳立意:
我们很鄙夷浅池易为外物所污,我们很惊叹深潭“泰山崩于前而其色不易”,但可曾想过,深潭往往藏于深谷鲜为人知,而芸芸众生基本生活在“浅池”中;与其为寻觅深潭“上下而求索”,不若改变“浅池”环境,并伺机把浅池挖成深潭。
【下水文章】
于“浅池”处挖“深潭”
李家良
浅池,每逢雨天便浑浊不堪;深潭,即使遭遇暴风雨也依旧清澈;(两句话概括材料)当我们鄙夷浅池易为外物所污,而惊叹深潭“泰山崩于前而其色不易”时,可曾想过,(过渡)深潭往往藏于深谷鲜为人知,而芸芸众生基本生活在“浅池”中;(观点的第一层级)与其为寻觅深潭“上下而求索”,不若改变“浅池”环境,并伺机把“浅池”挖成“深潭”。(观点的第二层级,又可分为两层①改变“浅池”环境②并伺机把“浅池”挖成“深潭”,前后承递进关系)
何为浅池?(读者意识)从自然属性来看,浅浅的池塘;虽极易浑浊却有屯於疏积的作用。从社会属性来看,无“风”清澈,有“雨”浑浊;遇“风”即是“雨”。从内涵来看:可看成是个人的修养,因过分浅薄而易为外物所侵蚀,品质易变。(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内涵”等叁个维度进行概念厘定)
那浅池有什么危害呢?(追问意识)
从客观事实来看,其经受不起一点风雨,任何风雨都可使其浑浊不堪;让人望而生厌;从主观情感来看,其极易为外物所侵蚀,极容易变质,让人见而鄙夷;固然,其有“屯於疏积”的优点,但相比其不足,优点几乎可以无视。(让步说理)一个容易为外物所腐蚀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一个不能经历风雨的集体是不堪一击的,一个无底蕴、不清明的国家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说理由此及彼,由个例到一般,逐层升级)
那如何改变“浅池”的环境呢?(逐层追问)
首先,可以再浅池旁边栽花种草,栽树种茶,改变植被环境,就算偶有小雨,经过植被的疏积,池水不会轻易变其色。其次,可以增加疏浚渠道,尽可能减少浑浊杂物流入;再次,可酌情挖深,虽不能像深潭,深不可测,但至少可以增加沉淀的深度;最后,要有持续改变“浅池”环境的决心,伺机把“浅池”挖成“深潭”。(标志性词语明显,秩序井然)
关乎改变“浅池”环境,想起那个如“深潭”般的男人——邹子龙。(由物及人)拥有北大、人大双学历的天之骄子,却扎根在种菜这一片“浅池”中,(扣观点第一层)拒绝使用农药化肥,挖出一口纯天然蔬菜的“深潭”。(扣观点第二层)这一口“深潭”,虽未大面积改变种菜这一片“浅池”环境,却让我们看到种菜这片“浅池”被改善的希望。(扣观点第二层)
这一口“深潭”,虽然处于“浅池”,却清澈无比;虽然处于伊始,却如朝阳勃发。(定性分析一)这不仅是坚守初心的精神,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守望。(定性分析二)这一种化“浅池”为“深潭”的行动,无疑给中国的农村带来了新生,无疑能造福于每一个中国人!(定性分析叁)【叁次定性分析,呈逐层递进关系,升华主题】
总评:
作文题目是两则含对立性、思辩性特点的材料,材料中关键词"浅池""深潭"貌似独立对立,实则可以相互转变,并且极富深刻的寓意,给考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可以多角度进行立意。&苍产蝉辫;文章紧扣"浅池""深潭"的潜在关联,进行循环式思辩推进说理,先从环境角度互相转变:浅池可挖成深潭,深潭也可再次变成浅池;再从人的修为角度,用实例邹子龙的践行进一步把二者的关系厘定更清晰,由浅入深地阐述观点内涵。文章在析理论证方面,融合各种新颖的分析手法,着眼全篇的演绎推理、递进式推理,着眼段落的分层推进、例子阐释。文章在段落逻辑方面,讲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尤其"浅池""深潭"的寓意次序安排更妙,将说理渐渐推向高潮。这是考生值得特别关注学习的论证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