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恩”“过堂”“立题名碑”——古人怎样过自己的“毕业季”?
六月,是学生们的毕业季。幼儿园的小伙伴们忙着筹备自己的毕业晚会;中学生们或许在策划一场毕业旅行;大学生们在校园里摆着各种搞怪的动作,快门摁下的那一瞬间为自己在校园的美好时光留下了最后的纪念。毕业季,承载着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留恋。那么,古人的毕业季是怎样的呢,是否也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仪式和活动?
古代,在科举考试出现之前,学生是没有固定的“毕业”期限。
在科举制度没有出现的隋唐以前,官学一般只是定期举行“射策”(相当于现在的抽签面试)等形式的考试,考中者授予官职,不中者亦可留在学校继续学习,下次再考。
隋唐,科举考试出现,科举取中之时,考生们才算真正的“毕业”。所以科举考试的前后,是他们的“毕业季”。此时,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活动,从离开家乡赴京赶考时就开始,放榜后仍迟迟不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序曲
解试之后各地大办“乡饮酒礼”
“毕业季”的前奏开始于举人通过州府举行的解试后,由州府长吏为其举办的“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来自周代乡学的宴饮礼节,本为显示尊老、养老,与科举无涉。但汉代实行察举制度后,地方州郡在举送人才时也会举行乡饮酒礼,以表示对人才的礼宾,这一举动将乡饮酒礼的含义由“敬老”拓展到了“尊贤”。
鹿鸣宴
&苍产蝉辫;
隋唐时期,科举制成为中央选官的重要途径之一,普通读书人经解试、省试两级考试后,获得授官资格。在这两级考试之间,各地官员会为通过解试、即将赴京参加省试的学子举行盛大的乡饮酒礼,一来庆贺他们通过第一级考试,二来也祝愿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级考试中有优异表现,为家乡争光。第一级考试之后的“鹿鸣宴”、“鹰扬宴”分别为文举、武举而设,通过宴饮表达对人才的尊重,拉开了古人“毕业季”的序幕。
各地举人到达京城后,紧接着便开始他们“毕业季”的第二个重要活动——朝见皇帝、谒先师。唐朝各地举人在朝见皇帝后,要集体前往国子监,行谒先师之礼,由学官为之开讲,质问疑义,并邀请官员和来京朝贺的使臣前往观礼,设丰盛的宴席招待所有参与人员,规模十分盛大。
重头戏
拜主考拜宰相再拜皇帝
乡饮酒礼和谒先师固然隆重,但仅是第一级考试之后的活动。真正的重头戏要到考试结束、放榜传胪(殿试后皇帝命礼部官员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始自宋太宗时期)后方才慢慢登场。这些新科及第的“毕业生”们,要参加谢恩、过堂、期集等一系列活动。其“毕业季”的繁忙,比之现在,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谢恩”,即拜谢主考官。唐代省试放榜之后,凡榜上有名的进士,要一同前往主考官的府邸,感谢座主(应举士人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拔擢之恩。谢恩时,各位及第进士按名次排好队,状元出列致辞,接着进士们一一拜见主考官,作自我介绍,并致感谢之意。有时新科进士要一连几天去谢恩,直到皇帝正式批准、确认他们的考试结果。
“过堂”,即主考官带领新科进士到中书省都堂去拜见宰相。过堂前,新进士们得先到大明宫光范门内集合,备好丰盛的酒席,等候宰相上堂。宰相到达之后,相关官员会过来收取进士的名纸,紧接着主考官带领进士们进入中书省,在都堂依次站立。主考官向宰相行礼毕,仍由状元代表致辞,其余进士依次自我介绍并致谢,和谢恩时一样。之后,再由主考官带领他们行礼、退下。
宋代,皇帝为防止座主与门生结为朋党,明令禁止新科进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谢恩,亦不准自称“门生”,以后谢恩、过堂仪式都逐渐衰落。
考试增加殿试之后,所有进士及第者均为“天子门生”,唐时向主考官谢恩之礼也变为诣閤门向皇帝谢恩,称为“朝谢”。
清代的进士在拜谢皇帝之外,还要专门赴国子监和孔庙拜谒孔子,并在那里举办他们的“毕业典礼”。届时,诸进士由状元率领,在孔庙向孔子行礼后,更换补服,前往国子监彝伦堂拜谒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司业(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有两名)。接下来,叁名校长分别向状元、榜眼、探花进酒并簪金花,其余诸进士由祭酒、司业的属官进酒、簪红花。这一仪式被称为“簪花”,于古人而言,这就是象征着他们顺利通过“毕业考”、完成学业的“拨穗”了。
立题名碑。这也是在国子监进行的一项活动,起源于唐代进士张莒的一时兴起。唐中宗神龙年间,初中进士的张莒在游览长安郊外的慈恩寺时,兴致突发,将自己的大名题在大雁塔下,日后每科进士在发榜之后,都会集体来到慈恩寺,将自己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写在大雁塔墙壁上,若有人将来做了卿相,还要用红笔将名字改过。是为“雁塔题名”。宋代以后,因京城迁离长安,不复有雁塔,遂改为在国子监立题名碑。在今天的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中,仍立有198方进士题名碑,上面记录了元明清叁代五万余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其中不乏袁崇焕、林则徐、李鸿章、沉钧儒等大名鼎鼎的人物。
&苍产蝉辫;
狂欢
你可曾赴过琼林宴
进行完这么多严肃繁复的礼仪活动,“毕业生”们终于可以尽情地“毕业狂欢”了,时谓“期集”。首先少不了的是“毕业聚餐”,即黄梅戏《女驸马》唱词中提到的“琼林宴”。它是皇帝专为款待新科进士而举行的宴会,因北宋时赐宴地点位于皇家花园琼林苑中而得名,在不同时代又有“闻喜宴”、“恩荣宴”等别称。
除为文进士设立的“琼林宴”外,还有为武进士举办的“会武宴”,均群英荟萃、金鼓喧阗、排场浩大。这两场宴会最初是新科进士凑份子来筹办的,但朝廷也会有所表示,如赐宫廷美食、赐酒、赐钱等,五代以后则逐渐由朝廷买单,官方色彩日益加强。
此外,进士们也会筹办自己的宴会,尤以唐代的“曲江宴”为胜。曲江宴因设于长安城东南的曲江一带而得名,往往是古人“毕业季”的最后一项活动,因此更贴近于现代的毕业宴,吃完这顿,同年们就自赴前程、各奔东西了,故而又称“离会”。在这样的场合,新科进士也不免伤感起来,晚唐诗人杜荀鹤就曾在曲江宴后无限感慨:“日午离筵到夕阳,明朝秦地与吴乡”(《关试后筵上别同人》)。
旅行
贵胄公卿趁机选婿
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毕业旅行”,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当时还存在专门筹办相关业务的民间组织,称为“进士团”。他们多由长安游民自相纠集而成,设有团司,为新进士们安排“毕业”之后的种种活动,收取一定费用,这些费用多由新进士们分摊。“毕业旅行”常在春天举行,目的地以曲江为多。
彼时正是曲江最美好的时节,刚刚蟾宫折桂的新科进士紫陌寻春,看见满眼的旖旎风光,心情自然十分欢快欣喜。孟郊的《登科后》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将这种喜悦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在“毕业旅行”中,进士团会组织新科进士赏春花、尝樱桃、瞻佛牙、打马球,还有前边提到的雁塔题名和曲江宴等,种种节目,不仅令登科未几的“毕业生”们得以在其中尽情肆恣,释放多年皓首穷经的寒窗寂苦,也吸引了长安城中众多名流布衣前来观赏,争相目睹进士的风采。
普通百姓往往让儿子以进士为榜样,刻苦求学,以期将来加入那游玩的队伍;贵胄公卿则仔细观察、留意这些科场新贵,为待字闺中的千金物色东床。有时,皇帝也会亲临新科进士的“毕业旅行”,甚至为心爱的公主挑选驸马。不少新科进士就在此时被相中,甫一“毕业”再中头彩,引得同年艳羡不已。这些侥幸得入贵族甚至是皇族的“幸运儿”,在外人看来似乎风光无限,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对更多家境贫寒、出身低微的新进士而言,初入官场的他们,也会像如今的职场新人一般,感受到书本与现实的种种差距,个中不适与苦楚才是他们“毕业季”过后所要面临的第一个严峻考验。
古人“毕业季”虽然有成名之后的狂欢,但更多的是对中国固有传统的尊重和继承,从中可看出中国人对仪式的重视,这也是中华几千年文脉不绝的原因之一吧!
临别赠言
&苍产蝉辫;
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1932年6月)
&苍产蝉辫;
教育家胡适于1945年9月至1948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本文是胡适先生1932年6月27日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那是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他的身份是北大文学院院长。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叁条路;再有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方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叁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两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它,天天对你挑衅,你无可奈何它——这时候,你就会同爱恋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缩衣节食去巴结她。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不到兴趣了。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叫作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
第叁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
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叫作费希特的,天天在讲堂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50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新因。一粒一粒地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
复旦首任校长马相伯:读书不忘救国 救国不忘读书
1905年,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成立,创办者暨第一任校长是马相伯先生。马相伯在毕业演讲中这样开导学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继任校长李登辉曾在一次毕业典礼中阐述复旦精神即 “团结、服务、牺牲”。
团结救国与刻苦读书,服务他人与自我牺牲,追求学术独立与投身革命洪流,从此像一张纸的两个页面,淋淋漓漓地写满复旦百年。
清华校长蒋南翔:谦虚谨慎 注意合作
蒋南翔自1952年担任清华校长后就倡导“各按步伐,共同前进”的政策,要求清华人认识“我们的事业是集体主义的事业,任何工作都要靠同志间的团结与密切合作”。因此,每次留毕业赠言,“谦虚谨慎,注意合作”是他必写的内容。
事实证明,在这样的校训指引下,清华人长于实干、为人谦和、有合作精神,适合担任社会管理者角色。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大学生之责任
1935年底,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1945年,竺可桢在第18届浙大毕业典礼上为浙大师生留下了名为《大学生之责任》的赠言:
诸位来宾,同仁,同学:本届毕业同学行将离母校。离开学校以前诸位是受教育,国家每年要费一二十万金一个人培植你们,离开学校以后,你们就得要为社会服务了。
在现代世界你们得认清叁点:(一)知先后。(二)明公私。(叁)辨是非。浙大过去的校训是“求是”。我们应该只知是非,不管利害。此话说来容易,要实行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种只顾是非、不顾利害的精神是每个浙大毕业生应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