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育动态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语文学科组>>优秀教案>>高叁年级>>正文内容
《伶官传序》高叁调研课教案
发布日期:2019-10-08   点击次数: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燕玉

《&濒迟;伶官传&驳迟;序》教案

时间:2019.10.8    班级:高三(3)班    授课人:吴燕玉

 

【教学目标】

1、立足于“读”,充分感受这篇史论文的文气与文势,培养文言语感。

2、立足于“言”,学习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培养语言建构。

3、立足于“文”,分析文章,紧扣史论特点,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加以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伶”字引发是思考:古代唱戏或演戏的人。

由此联想:优、倡、俳(演滑稽戏的艺人)、倡优、倡人、倡伎、倡女、优伶、俳优等,《名优之死》(田汉—话剧)

    学生齐读课文(通过诵读,初步感受文气)

 

二、文本探究

PPT展示问题1:(附姓名)

(一)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1)最后一段,“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翻译字词句。“于”1:从   “于”2:被  

     作者写作的目的是:要注意不能被微小的事物和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庄宗就是被“伶人”困扰。

3)“岂独伶人也哉!”说明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不只是“宠信伶人”。同学们觉得引起国家灭亡的原因,还可能有什么?

 国君暴政(商纣王)

     宠幸妃子(商纣王)

     宦官专政(明朝太监专权)

     …………

PPT展示知识链接1:(学生读)

1)欧阳修(10071072)。

2)宋真宗于997年即位,在位共25年。前期颇为勤勉,但军事上却无所作为,他不顾寇准等人的反对,与辽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国进贡。后期任用王若钦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

3)宋仁宗于1022年即位,在位共41年,即位时只有12岁,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他在军事、政治等方面均无大作为,后与西夏交战战败,被迫进贡;起用范仲淹变法,最终也遭遇失败。

总结:

透过叁则材料,至少可以获得两个信息:第一、欧阳修生活的年代,历经宋真宗、宋仁宗两朝,主要是仁宗时代。第二、真宗、仁宗两位皇帝有相似的致命弱点:军事无能,与外族议和,还进贡。

 

教师补充:

澶渊之盟后,宋真宗每年要向辽国进贡白银十万两,丝绸二十万匹;宋仁宗每年向西夏进贡白银十五万两,丝绸十五万匹,茶叶叁万斤。根据这些资料,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深意就不言而明了。“岂独伶人也哉!”一味地靠进贡(保卫国家)是不是也有危险?要以庄宗为鉴,以史为鉴。

 

PPT展示问题2

(二)这篇序以议论为主,它的论点句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还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让步句式的肯定判断)

分别解释这两句话:

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强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兴、亡)

2)兴盛衰亡的道理(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考一考:

改:“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行不行?(意思完全反了)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反问句—陈述句,语气没那么强了)

断一断:到底哪句才是论点句?

预设:第一句;理由:论点一般是表意完整地话;一般不是反问句;一般在开头;

 

PPT展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文末归纳得出)

PPT展示知识链接3

议论文一般分为“提出论点——证明论点——得出结论”叁部分。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结论,是从一定的前提推论得到的结果,是对事物做出的总结性判断。

 

总结: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那么全文的写作思路是:①提出论点;②—④证明论点;⑤得出结论;⑥点明目的。

“起手一提,已括全篇之意。次一段叙事,中后只是两扬两抑,低昂反覆,感慨淋漓,直可与史迁相为颉颃(本指鸟上下飞翔,后来指双方比较,不相上下)”

——《古文观止》

 

教师:《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虽然议论的成分占了主要篇幅,但读起来依然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对文章吟咏一番,你会发现始终有一种情感的力量和一股气势在影响着我们。再仔细分析咀嚼,你会豁然开朗,文中议论、叙事的语句,都带有鲜明而强烈的情感色彩,骈散结合,铿锵有力。

以第叁段为例,逐句咀嚼品味,共寻经典的魅力。

文句

功能(内容)

语言特色

表达效果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记叙得

天下之

情状

以“系、函、入、还、告”等一系列的动词记叙完成父命的过程,以感叹句表达“盛赞”之情。

(动词+感叹句)

一系列的动词连用,凸显完成父命过程之“忧劳”;

感叹句凸显完成父命之际意气之盛与壮。既紧扣中心突出忧劳兴国,又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记叙失天下之情状

四字短语连用,一句一情状,情势急转直下,变化何其迅速!结局何其衰也!

短句连用,情势急转直下,盛衰对举,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论断不言自明,发出强烈的悲叹之情。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事例与观点黏合

反问句不仅引发思考,更强烈表明自身观点。

步步紧逼,强调观点;得失成败皆自人事。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名言论证

引用古语,提供思考地理据。

增强说服力,使论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总结

对比中彰显思辨的魅力。

忧劳、逸豫、兴国、亡身,一一对举,强调人事的作用。

 

“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嘘,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穷之意。”

——张文瑞(清)

“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意如燎毛,正堪痛心刻骨。”     ——蔡闻之(清)

“抑扬尽致,俯仰雍容,逼肖龙门,此六一公生平最得意之笔,学者当百读不厌也。”——《古文观止》

叁、写作迁移

写作要求: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例子很多,你还可以举几个?请根据下列句式简要描述,至少写出两句,形成排比。

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弱;

                                    ,却因                   ,导致                

                                   ,却因                    ,导致                

教师示例:得天下的君王有齐桓公、夫差、勾践、李煜、宋徽宗等

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

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

南唐后主李煜,一朝为君,却因沉迷享乐,导致身死他乡。

启示:伶人=“伶人”(君臣之道—处世之道,家国之道—日常修为)

贪欲是伶人、吃喝是伶人、网络是伶人,手机是伶人……

(马云的一句话:年轻人用手机应该用来做生意,不是玩游戏,未来我相信这一趋势会覆盖所有国家。)

 

【课堂小结】

“满招损,谦受益。”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会居安思危,喜欢高调和被人吹捧,喜欢高高在上,挥斥天下的感觉,就暴露出人性的弱点。

如果历史可以重修,时光可以倒流,人物可以穿越,那么庄宗则该学会低调,学会淡定,这才是生活的明智之举。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如此这番,庄宗必成就千秋伟业;如此这番,我们也才能成就我们自己的辉煌人生。

 

【课堂训练】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

C.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叁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晋王叁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