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嘉中学高品质的数学课堂构建和实践研究工作室制度
为规范本工作室工作职责、活动安排和运行机制,制定本工作室制度。内容如下:
一、组织专业学习。学习最新教育教学和新课程理论;学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新教材、新教法;撰写学习心得和体会,提升专业素养,实现专业发展。
二、进行课改实践。聚焦课堂,确立自己的教学主张,开展相应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形成成员独特的教学风格。每个成员每学年开展一次校级以上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实验课或成果展示课,其中领衔人上示范课或作专题讲座。
叁、开展课题研究。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设置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有区级或以上教科研课题,形成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四、开展考试研究。研析近叁年来的江苏和全国高考卷;分析命题特点、发展趋势,归纳审题要求、答题要点,对学生开展有效的考试指导。
五、培养学科骨干。通过有目标有步骤的培训和实践,使工作室成员逐步成为本学科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教师,并发挥他们在本学科教学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头作用,力争形成“名优群体”效应,在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获得较好成绩,在梯队教师评选、职称评审中获得进一步提升。
六、开发教学资源。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工作室建设目标,系统地建立数学学科教学资源库。建立自己的特色网站或专题网页,使之成为工作动态发布、成果辐射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教师交流的平台,通过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七、加强成果推广。教学教研成果以论文、专着、讲座、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专题纪录片、现场指导、观摩考察等多种形式定期在校级及以上范围内展示、介绍、推广,形成示范和辐射效应。
礼嘉中学白奕波工作室
2019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