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果: (1)通过研究,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引领主动探究,是主体性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没有主动探究,就不可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着眼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更要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更要努力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水平。通过研究,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构建“目标导航—自学预习—深度探究—合作交流—课堂检测—总结反思”的主体性教学实施模式,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和开展有意义的探究: 目标导航: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研究确定、清晰描述一堂课的具体的学习目标,或在课前通过学案告知学生,指导学生指向学习目标去自学预习,或在上课之始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请学生解读,以此帮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自学预习:通过学案、布置预习提纲等形式组织学生在课前开展预习或探究活动。课前预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体验主动探究的过程,发现和提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根据教学情况,有时安排在课堂上前10分钟进行。 深度探究:在课堂上,根据学生自学预习和初步探究的实际情况,指向教学重点,呈现具有一定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活动。 合作交流:在深度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成果和认识,探讨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或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总结评价。 当堂练测:每堂课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开展1-2次当堂练习或当堂检测活动,以引领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成效、诊断存在问题,并通过当堂练测进一步深化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 总结反思:在课堂最后,留有时间,指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与探究进行整理、总结和反思。然后教师作简要总结评点,既总结归纳本堂课所学内容,提示要注意的问题,又总结评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示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六个教学环节,既是一课时内容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一个完整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共同构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以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模式又可演化为多种实施方式。 (2)通过研究,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能否设置适切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来确定学习目标,还必须正确把握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认真研读教材上的知识内容和活动情境,找到能够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和契机,然后在这基础上完善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进而用明确的行为动词如“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等表述学习目标,以此引领各项教学和学习活动。一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多方面的内容,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堂课的教学不可能关照到各个方面的素养要求,但必须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来思考学习目标,必须基于教学内容渗透一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策略二:建立先学后教的主体性教学结构。结构决定性质,结构改变,事物的性质也会随之改变。目前不少课堂呈现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板书学生抄录的“先教——后学——再练”的被动灌输式的教学结构。教师要激活课堂,触发学生思维,让课堂迸发生命活力,就必须革新先教后学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先学——再练——后教”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既包括课前的自觉预习,也包括课堂上各个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实践;再练,既包括预习之后进行自学测试,也包括课堂探究之后开展的试一试、练一练;后教,既包括在学生先行探究后的分析指点,也包括在学生展示交流之后的归纳提炼。在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先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预学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设置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问质疑、合作讨论、对话交流、展示评析等探究活动。 (3)通过研究,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开展有意义的深度合作学习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只是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自活动,也包括自主自觉地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善于合作学习,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导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主体性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更要帮助学生提高合作学习的水平。主体性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该是有深度的,必须是指向有难度的问题或开放性的问题开展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能够通过合作学习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狭隘走向开阔;应该是自由的,是否需要合作,是否需要向他人请教、与他人进行讨论,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自主决定,教师在课堂上应少一些指令要求,把常见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改为“大家可以在组内进行讨论”;应该是多样的,学习小组是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也可以是随意地向不特定的他人问一问、与不特定的他人议一议。可以是正儿八经地围坐着讨论交流,也可以是与同伴叁言两语地议一议。学生出于学习需要的、自主自觉进行的合作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部分。 策略二:开展以质疑为导向的优质提问策略。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当学生开始就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时,就意味着他积极地参与到意义建构中来,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将学习变成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提升觉悟的过程。让学生敢于质疑提问,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教学生学”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要留有时间空间让学生质疑提问,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自学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上课时再交流各自发现的问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践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即时提问;可以在一个环节的学习活动结束之后,或一堂课的总结反思环节让学生集中提问;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作业练习上提问,教师批阅作业时关注学生的提问,在课堂上及时作出回应。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质疑提问的方法,如就学习的知识、探究的问题进行追问和反问,如以知识扫描生活,在观察生活中发现矛盾、生成问题;如对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表达提出疑义或提出不同见解等。 (4)通过研究,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变革课堂生态的基本策略。 良性的课堂生态,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相统一的课堂生态。当前的课堂,预设大于生成,即预设有余,而生成不足,甚至没有生成。因为,促进课堂动态生成,是变革课堂生态的当务之急。课程不只是教材文本,教学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解读教材。课程与教学面对的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面对的是富有生命活力和思维活力的学生群体。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帮助学生生成思想情感,提高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关注和激励学生动态生成,导向学科核心素养实施主体性教学,更应该激励学生创意创新、生成生长。 首先, 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性,让课堂由“预设”走向“生成”, 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参与,学习由从外界拿来知识走向自己完成意义构建。这就需要师生注意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通过变革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实际与需要, 把教学过程变为动态的、发展的和生成的过程。其次, 要减少对学生的约束, 尤其是减少对学生思维的约束,激励学生敢想敢说、创意创新,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再次,教师要转变角色、优化教学行为,成为课堂生成的引领者和“助产士”。要捕捉学生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有效信息,帮助学生进行课堂生成的正确抉择。要借助学生的动态生成因势利导、拓展深化,使课堂生成更有价值。 研究成果: (1)通过研究,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得到发表。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主题,结合教学实践,撰写了一批与课题密切相关、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研究论文,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课题研究论文四篇。本课题的核心成果之一:课题组负责人尹建文老师撰写的《学生主体性教学巧实施》论文,全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年第7期上;本课题的核心成果之二:课题负责人尹建文老师撰写的《浅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主体性教学》论文,发表在常州市基础教育研究专着《课程与教学》2019年第4期上。本课题的科学成果之叁,课题组核心成员马继宗老师撰写的《课程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利用策略》论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年第10期;课题组核心成员徐国松老师撰写的《政治认同培养叁策》论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年第11期;课题组核心成员丁晓春老师撰写的《科学精神评价的“来龙”与“去脉”》论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年第8期。课题组其他核心成员在省、市级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 (2)通过研究,一批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依托课题研究和学科基地的建设,课题组核心成员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2018年,课题负责人尹建文在武进区校长听评课比赛中获二等奖,所主持的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过程思想引领课堂教学创新的行动研究”顺利结题,课题成果获武进区优秀课题一等奖;课题组核心成员马继宗、徐国松、许光英、蔡琴娟、李飞、王益敏、李佳英等老师在区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评比中获区一、二等奖,其中,马继宗参加常州市优质课评比,获市优秀奖;蔡琴娟、李佳英、许光英、吴超等老师参加区法制教育优质课评比,获一、二等奖。 一批高中青年政治教师的专业称号、专业职称和专业荣誉得到进一步提升。丁晓春、马继宗、许光英等老师被评为常州市高中政治骨干教师,李佳英、李飞等老师被评为区骨干教师;2018年12月李飞老师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蔡琴娟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政协活动,获常州市“优秀指导老师”奖,在省级高中思想政治骨干培训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学员”;2019年,马继宗老师获常州市第十叁届教师“华英奖”,入选“2019年江苏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2018年,礼嘉中学的高中政治教研组被评为武进区“优秀教研组”。 高中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李飞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政协活动,2019年8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提案展示小组”和“优秀社团”;蔡琴娟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常州市第五届青少年模拟政协展评中获“最佳展示奖”,有两位同学分别获常州市“最佳模拟政协委员奖”和“最佳风采奖”。两年来,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的高二学生参加省学业水平测试,政治学科的合格率达到100%。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广泛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班级展评等主体性活动,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关心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精神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通过研究,本课题的教学改革成果得到有关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 从2017——2019年,在武进区教育局举办的区暑期“名师大讲堂”中,课题负责人尹建文老师、核心成员马继宗老师多次应邀为全区高中政治教师作课题研究方面的专题讲座,受到主办单位和与会成员的一致好评;区教育局组织开展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优秀项目评比,我校申报的以本课题研究成果为主体的《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项目获区二等奖,在2018年度武进区初中、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在本课题组的引领下,我校其他学科也开展“主体性教学”的研究,2017年、2018年,我校以“基于核心素养的主体性教学策略的研究”为主题,两次举行大型对外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邀请校外名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展示研究成果,受到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研专家和广大听课老师的好评,充分发挥课题组引领、示范、展示和辐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