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嘉中学“和实”政治”尹建文工作室建设规划
2019年10月——2022年12月
一、指导思想:
本工作室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六要”思政课教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八个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二、目标定位
本工作室作为中学政治学科专业共同体,凝聚具有共同愿景和目标追求的本校中学政治教师,旨在促进成员学科专业成长和领导力的提升,做强中学政治学科,造就教育教学名师。
本工作室依托礼嘉中学初、高中政治教研组和“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的交流互动平台,组织专业学习、开展课改实践、进行课题研究、推广研究成果、培养学科骨干、开发教学资源等教科研活动;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把本工作室建成本地区中学政治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验田、示范区、辐射场。
本工作室秉承“好学敏行”的圣训,倡导“主动、踏实、谦逊、包容”的学风,致力于成员之间的同行与同进、共享与共赢,打造学习型、研究性专业发展共同体,培养学习型、学术型、学者型中学政治教师。
叁、成员选聘:
本工作室遵循“个人申请、双向选择、关注层次、择优录用”的原则,确定本校初、高中11位老师为本工作室成员:
邱晓波、李 秀、杨 莹、潘 熠、吴 超、王学群、秦建英、孙 晔、龚静洁、丁晓春、马继宗。
以上成员,基本符合以下叁项条件:
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及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四、主要职责
1.组织专业学习。学习最新教育教学和新课程理论;学习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学习新教材、新教法;学习专业听评课和论文写作方法,撰写学习新得和体会,提升专业素养,实现专业发展。
2.进行课改实践。聚焦课堂,确立自己的教学主张,开展相应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形成成员独特的教学风格。每个成员每学年开展一次校级以上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实验课或成果展示课,其中领衔人上示范课或作专题讲座。
3.开展课题研究。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设置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在一个周期内申报并初步完成一个区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形成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不少于5篇,或在核心期刊发表不少于1篇,或出版相应的研究专着。
4.开展考试研究。研究新高考方案;研析近叁年来的江苏和全国高考卷、中考卷;分析命题特点、发展趋势,归纳审题要求、答题要点,对学生开展有效的考试指导。
5.培养学科骨干。通过有目标有步骤的培训和实践,使工作室成员逐步成为本学科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教师,并发挥他们在本学科教学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头作用,力争形成“名优群体”效应,在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获得较好成绩,在梯队教师评选、职称评审中获得进一步提升。
6.开发教学资源。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工作室建设目标,系统地建立政治学科教学资源库。建立自己的特色网站或专题网页,使之成为工作室动态发布、成果辐射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教师交流的平台,通过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7.加强成果推广。教学教研成果以论文、专着、讲座、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专题纪录片、现场指导、观摩考察等多种形式定期在校级及以上范围内展示、介绍、推广,形成示范和辐射效应。
五、运作机制
(一)组织架构:
1.成立领导小组:学校成立领导小组,由教师发展处负责管理。
2.建立指导团队:邀请省特级教师秦春华、市学科带头人蒋志芬等担任本工作室顾问,指导本工作室的研究工作。
3.确立研究小组:
第一组:
吴 超、王学群、龚静洁、马继宗、孙 晔、秦建英、丁晓春
第二组:
每一小组确定一个组长作为召集人和组织者。
第一组组长:吴 超;第二组组长:邱晓波
(二)网络平台:
通讯方式:建立QQ群和微信群
信息推介:建立工作室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
(叁)基地建设:
1.建立校内活动基地:礼嘉中学初、高中政治教研组
专用活动室:活动教室、硬件配置;
资源库建设:数码资源;文本资源;
成果展览区:
2.建立校外活动基地:
(四)建章立制:
1.建立工作室工作制度
2.建立工作室活动制度:
(1)集中与自主相结合
(2)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3)学科活动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3.工作室成员考评制度:
(1)过程考评与成果考评相结合
(2)量化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
(3)领衔人考评与成员间互评相结合
(五)保障条件:
1.活动经费保障:
主要活动经费由学校承担;小部分经费由各成员个人承担。
2.设施设备保障:
配备必要的活动室;书籍、报刊杂志;电脑信息系统等
3.活动时间保障:
每月开展1——2次集中活动:与学校的相关活动有机结合。
每月开展1——2次线上活动:一般安排在非工作的课余时间。
六、策略措施
(一)专业学习:
1.理论学习:
专业性学习:每学期共读一本教学专着;每月研读一本核心期刊;每周阅读一篇专业论文;每天写一段教学心得或教学日志。
2.专题讲座:
每月工作室内部开展一次成员讲座:确定主题;研读材料;整理讲稿;制作课件;集中讲解。
每学期组织一次专家讲座: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
3.参观考察:每学年外出参观考察一次。
4.学术沙龙: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教学沙龙、学术论坛活动
(二)专业规划:
工作室运行初期,组织制定成员叁年专业发展规划,内容包括:
(1)指导思想:
(2)现有基础:个人基本情况,包括:职务职称、任教年限、梯队教师、发表论文、课题研究、主要荣誉等
(3)愿景目标:通过叁年的学习和努力,预期达到的工作目标、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预期达到的专业发展水平,获得梯队教师称号、专业职称晋级、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目标。
(4)计划措施:
(5)可行性分析:目标和计划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6)保障条件:为达成上述目标,实施上述计划,需要哪些主、客观条件?
(叁)项目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中学政治主体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四)课例研究:
1.确定研究专题:领衔人确定研究主题
2.选择执教内容:主备人选择开课课题。
3.开展教学设计:独立开展教学设计。
成员对教学设计初稿开展讨论;在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主备人吸收合理化建议修改、调整、完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以下栏目:
(1)教材分析:本课的地位、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主要观点、主干知识;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结合起来。
(4)教学重点、难点:
(5)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班级展示;典题训练等
(6)教学手段:学案、投影、视频等
(7)教学过程:
环节一、环节二、环节叁
每个环节都要有“设计意图”的说明
(8)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者自评。
(9)专家点评:
4.开展课堂观察:
主备人开展课堂教学,成员开展课堂观察、记录活动
5.进行评课议课:集体评议课堂教学,形成课改共识。
6.着眼达成改进:
7.理清主线观点:
8.整理研究文稿:
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评价
(五)教材研究
对教材文本的研读和解析是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好多教师之所以教学能力提不高,关键是受到文本解读能力的制约。从2019年开始,初中政治各学段全部使用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高中年段从2020年秋季开始启用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教材。组织成员每学期集中研读一个模块(如,高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等),形成文本成果:
主要观点(考点、重点、难点)
理论解析;知识联系;热点扫描;案例评析;典题分析
(六)中、高考研讨:
1.研究考试说明
2.研究中考、高考试题:
结合近叁年中考试卷和近叁年江苏高考、全国高考政治试卷,以及高一省合格性考试、高叁模考、高一、高二期末统考等试卷,开展试题研讨。研究内容包括:试题立意、命制方向、材料选用、问题设置、答案制定等。
3.研究时事热点:
以新近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为线索,与初、高中政治有关基本理论、教学实践结合,开展研讨活动,即,用原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4.研究中考、高考复习教学:
中考、高考复习教学方法的研讨,包括:复习目标、复习内容、复习方法、复习课型、练习讲评等。
(七)学科建设
制定发展规划;提炼学科宣言;开展教学实践,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公民教育;社团活动;兴趣小组;资源开发。
(八)论文写作:
1.目标要求:
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设计、教学一得、试卷评析或者读书心得,能够发表或者获奖;每年写一篇高质量的高中政治教学论文,在常州市级以上教育教学专业杂志上发表。
2.写作步骤:
第一步:每学期开学初,确定研究和写作主题
第二步: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围绕主题,收集、学习相关论文、材料
第叁步:用一周时间,列出论文提纲,先列大标题,再列小标题。
第四步: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开始写作。每天写一个段落。
第五步: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所写论文进行修改。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研讨、提出意见,然后吸取好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第六步:向专业杂志投稿。
七、实施时序:
前期准备阶段:2019年10月——2019年12月;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1月——2021年9月;总结评估阶段:2021年10月——2022年12月。
八、成员公约
执行基本规范,提升自身素养,加强团队合作,注重学术研究,展示良好形象
1.理念:秉承“好学敏行”的圣训,倡导“主动、踏实、谦逊、包容”的学风。
2.目标: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3.行动:以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主动落实工作室的各项工作任务;全程参加工作室组织的各类活动;不折不扣地从事专业学习、课例研究、项目实验、专题研讨等工作室活动。
九、成果评估
(一)工作室成员的评估:
制定考核细则,工作室成员开展自评和互评。
(二)工作室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评估:
在一个建设周期内,学校制定有关考核评估标准,通过现场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谈、成果审核等多种方式,对工作室进行每年一次的过程性评价和建设周期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评估内容包括:课题研究报告;教育教学论文;课例研究报告;课堂教学形态;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状态。
礼嘉中学“和实政治”工作室
2019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