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时政要闻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政治学科组>>时政要闻>>正文内容
高中政治组吴超老师开设区级公开课
发布日期:2021-12-02   点击次数: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超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执教者:吴超    执教班级:高二2    执教时间:2021-12-2

【教学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第一框题《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学目标】

1.明确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2.分清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和收入获取途径

3理解劳动的价值,正确对待劳动

4理解我国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

【重点难点】

难点:区分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和收入获取途径

重点:我国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

【教学过程】

议题一:如何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情境一】小李的爸爸在一家效益不错的国有公司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妈妈是一家股份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除工资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爷爷奶奶搬进了城里,每月有养老金,老家的房子出租有租金。叔叔是农民,转让了以前承包的土地,一心一意搞起了“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很多。小李自己是一家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通过转让专利技术,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问题】

1. 讨论、分析小李家庭成员收入体现了哪些分配方式?我国实行这些分配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2.归纳小李一家的收入中哪些属于按劳分配?哪些属于按要素分配?并谈谈对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理解。

3. 结合教材知识,划分小李一家收入的途径。

【知识归纳】

一.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

1.原因:

(1)理论前提: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决定

(3)直接原因:所有制结构决定

(4)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5)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收入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含义、原因、意义

(2)按要素分配:内容、意义

3.收入途径: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易混易错】

1.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收入分配都属于按劳分配。

2.劳动性收入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

3. 转移支付属于第叁次分配。

4. 在自己的承包田里种植蔬菜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5. 按生产要素分配只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内部。

 

     议题二:我国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

    【情境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叁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分析如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

【归纳提升】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2)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要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3)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必须坚持消除贫困。消除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总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结底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易混易错】

1. 转移支付属于第叁次分配。

2.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国民收入再分配注重公平的体现。

 

【课堂训练】

【小结本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