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摘 要:培养综合思维意识,树立良好的认知理念,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能够准确分析出自然事物在不同区域下存在哪些特征,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认知体系,是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的重之中重。同时,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打造新型课堂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从而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综合思维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本文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综合思维;教学氛围;课堂质量
地理学科犹如一片浩瀚的知识海洋,涵盖着不同的领域和门类,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这就对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提出了要求,掌握这一技能后,对深入了解自然现象及地理事物将更加得心应手。比如科拉不冻港,即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是北极圈中仅有的不冻港口;海参崴港每年会有将近六个月的结冰期,但从货物吞吐量来看,前者与后者不可同日而语。学生在分析这类现象的成因时,就应该从自然气候、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因此,培养综合思维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关键。
一、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现状
(一)基础知识匮乏,综合思维有待提升
任何事情想要做到尽善尽美,都必须要打好基础,作为高中地理教学而言更是如此。缺乏丰厚的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做题能力等便无从谈起。就目前而言,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匮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脱离不开的,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缺乏教学革新意识,用于巩固知识点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题海战术”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只会成为空谈;其二,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影响,学生思维缺乏灵性与变通,往往只会死记硬背,使得地理课堂沉闷无趣,处于如此学习环境下,由之而来的学习效果是根本无法达到教学预期的。
(二)教育教学应试化严重
综合思维培养是新时期下教育改革的新课题,作为传道解惑的一方,教师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这一课题的最终成果如何。笔者结合调查研究与数据统计进行分析,认为有些地理教师对教育改革的认识不够,存在着“什么是综合思维”、“如何培养”、“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开展”等诸多疑问。特别是一部分执教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他们虽然能够把控住学生的兴趣点,但是治标不治本,所采用的授课手段仍然过于陈旧,教学设计不能做到推陈出新,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1]。同时,笔者认为新颖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完成,教育改革不能成为空喊的口号,教师队伍需要一定的激励政策。除此之外,也要对这一阶段进行学情分析,高中生学业繁重、压力陡增,教师也是任重道远,而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培养又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有闲暇时间顾及于此。上述种种主客观因素,是制约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培养的关键之处。
二、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设疑”带动课堂
高中生的心智和思维逐渐迈向成熟,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按照这种思维惯性对问题进行深究。“设疑”是一种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手段,用疑问创设环境,指引学生主动思考。同时我们为了加强这部分教学效率,更应该注重每一个问题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对教学的整体目标、教材内容等进行逐一剖析,以达成“设疑多样性”的目的,尽量使学生在面对各类问题时能够做到全面甚至辩证地思考,养成这样一种学习习惯后,对综合思维的培养与成长意义重大。
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教师首先创设疑问:“气候变暖是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它对自然界会产生何种影响?”学生举手发言:“会导致洪水泛滥、海岸生态破坏等”。教师再次设疑:“气候变暖为何会出现上述灾害,它们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进行小组讨论后,部分学生指出受高温影响,水蒸气进入大气层,多数地区降雨量明显增多。此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出提示,当雨水在河流、湖泊等处或进入或蒸发,形成循环效应后的影响主要有哪些?学生经过思考后答出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教师追问:“海平面上升的后果是什么?”学生稍加思考便会得出结论:“会导致部分沿海地区存在淹没的可能,是一种破坏性的灾害”[2]。最后教师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查阅书籍或自媒体找出气候变暖的其它影响,并给出结论。可以看出,教师连续的设疑、学生积极回答、组间针对性的讨论,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以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要领,使得综合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二)强调知识拓展,锻炼综合思维
“可持续发展”中明确指出,人类与自然紧密相连,应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着一切可供生存的条件,因此当自然界发生不可控的变化时,人类也要顺应其意,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一个区域的环境变化与起伏意义重大。正因如此,地理教学更不能墨守成规,强调知识点的拓展,理应成为培养综合思维的教学助力。知识拓展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明确一个中心或核心,以此为根本牵引出相关知识话题,要求学生尝试利用综合思维分析问题,观察各类话题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通性,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
以“人口空间变化”为例,教师以“人口迁移”这一话题作为中心,对其进行知识拓展,给出以下两个我国不同时代“人口迁移”的典型案例:
其一,广为人知的“闯关东”。让学生观看相关历史材料或影视资料,深刻感受灾民背井离乡之艰辛不易,并介绍“闯关东”这一人口迁徙的成因。
其二,改革开放后,南方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提供了诸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涌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人口。
结合两个案例,具体分析人口的迁移除了受自然影响外,如政治、经济等也会加速这一情况发生,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某一种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某个群体或是区域的形成必然存在几种相互关联的因素。然后教师给出一张表,内容是美国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各城市人口流动信息图,让学生发散思维,结合实际分析这一阶段大城市人口迁出量不断增加的原因是什么,以求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叁)图像思维整合,强化分析能力
逻辑思维具象化可应用于综合思维培养,将思维转换成图像后进行知识整合,这样能够保证条例清晰,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到知识点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将会成为综合思维培养的重要利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构设图像框架,学生应注意按照自己的习惯与理念自主搭配。
比如“大规模海水运动”这一节时,“洋流”是本节课的框架核心,由此引设出“洋流的类别”这一分支,该分支又包含两个相对分支,即性质分类和成因分类,并要求学生将空白位置填写好,如性质分类中暖流和寒流的定义,以及成因分类中叁种不同洋流的概述。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几种疑问进行分析,如“哪位同学可以举例说明哪种洋流可被称为风海流”、“地理环境是否受洋流影响?影响什么”等等,由于之前教师和学生已经铺设好了有关“洋流”的框架,因此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擅于利用知识系统解答疑问,这也是挖掘学生全面分析能力的保障[3]。
(四)多媒体与生活式教学的有效运用
地理教学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密切相关,“立足生活探索知识”应该成为高中地理课堂的关键环节。同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枯燥的学习增添色彩,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思考教师带来的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探讨,能够为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夯实基础。比如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课中,教师首先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同学们展示两张图,分别是暖气片和空调,对学生而言这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然后教师提问:“同学可以猜想一下,空调为什么不能和暖气片一样安在地上?”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必定蕴含着某种知识或道理,经教师引申后学生会立刻陷入深思中。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出来,为后续的教学任务做出良好的铺垫,教师的每个提问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结语: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地理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与新课改中提到的“育人”观点存在分歧,教学革新已是大势所趋。地理教师应切实关注到学生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改进不足发挥长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丰富课堂内容,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网罗知识信息,使学生能够增长见闻、收获情怀,擅于利用综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这便是现代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张桂强.地理综合思维指导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摆闯闭.高考,2021(30):49-50.
[2] 赵迪.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科幻画报,2021(12):231-232.
[3] 潘洪斌.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措施摆闯闭.考试周刊,2020(50):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