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对思维品质的考察要求越来越高,对课堂教学间接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方法可以有很多。笔者主要从讲解地理过程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首先厘清教材中的地理过程,对地理过程复杂程度进行辨别,借助信息技术来弥补教材中的不足。然后以事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地理过程,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关键词】地理过程 综合思维 课堂教学
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1]地理环境本身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地理学研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要求人们在研究和认识地理环境时具备综合思维,表现为更多地注重地理事实,更多地运用系统理论,更多地需要辩证思维。[2]在近几年的高考,很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点,较多地出现了考察地理过程、原理的开放性题目,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在相应地提高。很多教师面对与前些年明显不同的试卷风格,在教学上显得很不适应,对学生综合思维上的培养也不到位。面对高考的实际需要,教学的现实需求、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及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必须注重对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来做呢?
1、厘清教教材中涉及地理过程
1.1依据教材,厘清大小过程
高考考察的地理过程类题目,集中于自然地理方面,人文方面涉及的几乎没有。帮助学生厘清自然地理中各类大小过程,是用地理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教材中出现的较为重要过程主要有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过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过程、太阳视运动过程、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大气环流形成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建构过程、生物循环过程等。这些重要过程适用范围各不相同,但相互之间又不是绝对割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影响。
1.2对地理过程的考量
在高考试题中地理过程往往是设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中进行考察。因为地理过程综合性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高考中考察的频次和难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让学生地理过程综合性程度以及涉及的时空尺度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
从过程、环节上为讲较为简单或易记的有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过程、太阳视运动过程,在热力环流过程,水循环过程、生物循环等;较为复杂的有大气环流、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土壤形成等。从要素综合上来讲,热力环流过程、水循环基本只涉及到一个要素,但是像大气环流形成、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则是涉及到多个地理要素,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往往也成为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点、教学中的重点。
高考中,地理过程往往会设置在具体的区域场景中进行考察,又对学生正确分辨各类地理过程适用的时空尺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材中对时空尺度的描述和阐释又没有明确的出处,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困扰。
1.3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弥补教材中对地理过程具体描述的不足
新课标中提出“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过程”[2]。限于实际的条件,绝大多数的地理只能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一些地理过程或地理素材,弥补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的不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收集与地理过程相关的视频素材并以此作为地理过程教学的引入材料或辅证材料。同时在视频资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空尺度的大小,以及具体的某种的地理过程在该区域涉及到哪些地理要素。具体的地理过程一般发生在具备怎样特征的地理区域,或这一地理过程在该区域发生的特殊条件是什么。如丹霞地貌,在我国广东一带分布典型,但在我国西北干旱的甘肃张掖市也分布有丹霞地貌,让学生分析在这里形成丹霞地貌的具体原因是什么。黄山四绝的具体形成过程可以通过《航拍中国》中对于安徽省一集让学生来仔细品味。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对思维质量的要求逐年提高,综合思维方面的要求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综合性,地理现象和事物天然就带有综合性,对地理现象和事物的认识和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思维的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作为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是天然的良好载体。地球表面随处都可以找到地理过程的事例,受制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间和场地,应当寻找尽可能贴近学生真实体验的地理案例来展开地理过程的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2、精选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可以分为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的综合叁大层次。按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的顺序,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1、要素综合思维能力培养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生物、地貌、水、土壤、岩石等要素构成。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区域自然要素数量和组合的不同又产生的区域间的差异性。运用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却有相同的地理事象,引起学生表象认知矛盾冲突,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培养学生的要素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前文中广东丹霞地貌和甘肃张掖丹霞地貌,一个在湿润区、一个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两者形成的共同的原因和过程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岩石种类及其形成、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考虑气候、岩石、水、地貌等要素的综合,从而得出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又如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地带,都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原因较为熟悉,但是对东南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却相当陌生。可以引导学生将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原因的方法迁移到东南丘陵地区,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也可以只使用一个区域内的地理事象及过程来进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抬升过程对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总体影响,引导学生从气候要素(太阳辐射、降水、气温)、生物(种类、数量、特征)、水文、地表景观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
要素综合依据涉及到的要素数量的多寡,层次也不相同。也应当遵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少到多地渐进式递进,先从较为简单的自然地理过程,再过渡到地球表面的全要素综合。
2.2、时空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过程都是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发生的,但受逻辑思维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还是习惯于按一定的顺序来讲解和理解地理过程。我们可以根据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演化按某种来展开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在其中应贯彻动态变化的观点。比如河流谷地形态的演变,按时间顺序有河谷发育的初期、中期、成熟期;在空间上,河段又可以分上中下游。上游山地地区的河谷形成与河谷发育初期的形态相类似,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谷形态与河谷发育中期、成熟期接近。
时空的综合应当注意具体的地理过程只发生在这里,而别处没有发生?其今后会怎样演变?例如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中的峰林如云南的路南石林,其形成过程是如何的,峰丛今后的结局是什么?我们可以将给出相应的资料和过程简图,将其打乱以后,让学生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来起进行判断,从而培养其时空综合能力。
【案例】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面积约40多万亩,是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海拔1500米--1900米之间。石林于2001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路南石林以高大石柱和深切溶沟相组合为特征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形,路南石林自2.7亿年以来,由于有利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的结合,先后经历了多次演化发育,形成了在世界上演化历史悠久,形态最为丰富多样的石林喀斯特录观,成为世界上反映此类喀斯特地质地貌遗 迹的典型范例和“石林”二字的起源地。
把下列路南石林形成的地质过程重新排序。
2.3、地方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过程的发生、演变都是在地球表面具体的区域中,有特定的时空框架,体现为地理要素的变化,因此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所以地方综合思维能力实际已经渗透在了要素综合与时空综合的过程中。比如前文中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中,既涉及到了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又是在特定区域的时间框架中,本身就是地方综合思维。同时水土流失又会对土壤肥力、地表形态、水文、植被、气候同步产生影响,体现了地貌、土壤、生物等统一变化的过程。同时引入黄河叁角洲的增长,让学生明白水土流失也有其有利的一面。通过水土流失的全面讲解,引发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使其地理思维进一步提升。
高考作为为国家选拔人才及为高校输送优秀高中毕业生的选拔性考试,对思维广度的拓展、深度的挖掘是一个长期且必然趋势。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地理思维的品质是一个现实及紧迫的课题,值得好好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