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高三(2)班 顾婷钰 指导老师:陆巧娣
有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真正的自然之美绽放于陡峭的高山之巅,与苍穹相连。有人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真正的人文之美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遗世独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人。 有时候,人文美便是一道风景。 他说,“我无奈于世道,世道也无奈于我。”虽生活在名利场的中心,却一直以“隐士”的风姿,将自己与浮躁的世事隔绝开来。陈道明是从“慢时代”里走过来的,沉默冷峻如他,也常会在接受采访时情不自禁地提及早年的拍戏经历:那时候,一部一集的电视剧拍上100天,一部小电影拍上四五个月,都是常有的事。剧组里的人想法都很单纯,戏能不能拿奖,能不能火,投入和回报是否成正比,根本不在创作概念里。 大环境的改变让陈道明很不适应。他屡屡强调:“我是文艺圈的人,不是娱乐圈的人。”面对这种冲突,陈道明选择了精神上的遁世:他不再看电视,也不读报,不看小说,而是寄情于书画和钢琴,并努力钻研古籍,将自己修炼成最具文艺修养的艺人。 他,摒弃浮躁,在娱乐圈中坚守自己的一方净土。他坚守的恬静,他的风骨已然成为圈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他,醉心光影世界,见证中影历史,书写人生传奇;他处在人生的巅峰,却依旧不忘投身慈善事业。 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邵逸夫的人生如何起起落落,始终不变的是他的平民情怀。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于慈善捐赠却何其慷慨。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每年都要拿出1亿元以上的巨额资金捐赠内地,捐赠项目无以数计,其中最为内地人熟知的就是遍布全国校园的“逸夫楼”。 而邵逸夫的另一面恰恰是对自己一以贯之的“吝啬”。邵氏家族早年创办影业公司以“吝啬”出名,业内素有“不到穷途末路不进邵氏”之说。邵逸夫的个人生活,更是“十分俭朴”“饮食清淡”,经常是几款青菜配饭,毫不奢侈,对己之节俭让部署印象深刻。 他的节俭,低调,以及超出常人的社会责任感,在香港富豪圈中犹如一朵铿锵玫瑰,成为一道充满正能量的社会责任感。 他,是中国和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随着“起爆”那一声铿锵的命令,大漠中的骤然闪出一道强光,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根据毛泽东“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的致使,朱光亚和同事们加快了研制速度。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强烈的冲击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朱光亚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承担起中国核武器攻关技术领导重担。他的国家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似一抹绚烂的烟花,照亮在戈壁沙漠的上空,点燃了中华儿女的奋斗激情,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上创造了一道不朽的风景。 花开花落,风景不一定只是自然之美,有时候,人文美亦不失为一种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