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现代人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电影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来减压,消遣之物,小到国产片,大到美国人引以为傲的那些漫改大作、特效大片,无奇不有。但有时,国产片与美国大片一起上映,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国产片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导演、演员、编剧,无视电影的真正意义。
先说导演。在我眼里,国内很多导演的水平,充其量只有叁流!怎么说呢,他们导出来的片子豆瓣评分基本不及格,那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国内导演不会剪辑。剪辑是一部影片最后的一道工序,就像牛排煎好,装盘上桌一样,剪辑后便是成品了,是给观众看的。典型例子,扎克·施奈德的《守望者》,影院公映版就因剪辑不当,导致故事没能叙述好,使这部唯一获得过雨果奖的图文小说票房糟糕。但当导演本尊亲自剪辑此部影片,不但让故事更加完整,媒体也好评如潮。国内的很多影片,许多场景过于混乱,明暗场景交织在一起十分刺眼,视觉上给观众带来很不理想的效果。而且我甚至怀疑有些导演只是单纯的把镜头连在一起而已,更本就是粗制滥造。
演员的问题也很大,我查了一下,诸如鹿晗、吴亦凡这些如今红到发紫的明星,片酬可不是一般的高,有些甚至有国外低成本恐怖片的总投入的一半还高。但他们在片中生硬的演技真的太过稚气,总给人十分尴尬的感觉,而且他们总不能把自己投入到剧本之中,投入到角色之中。恐怖片,除了看演员叫叫,喜剧片,除了看演员笑笑,剩下一堆不值钱的玩意儿,还不知道能否地上票钱。世界叁大表演体系始祖之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的作品《演员的自我修养》中讲到:演员表演时应充分唤起自己的“天性”,用真实和情感去打动观众。而另一位始祖,德国的布莱希特更倾向陌生化和间离,要求演员高于角色,可随介入也可随时抽离。虽然两位的剖析不同,但国内演员恰恰是做不到的。但我们也有不少不错的演员,这个还是需要肯定的。
讲到这,你也看到了这些问题,但还没讲完。今年,中国人翻拍了日本人的大作《深夜食堂》,但拍下来的效果,我就不说了,给人留个面子。除了那些无里头的广告,编剧对其错误的理解,也造成了这部影片的失败。日版的我是去电影院看过的,在我看来,食客们来到这个餐厅,倾吐的是生活中的苦,到了最后都如一位影评人的观点:面对无法改变的事情,就不要去痛苦挣扎,接受和适应它,乐观的活下去。反观国内,怕是收了广告费,请了点大明星而已,本身影片该有的地方却不存在了,虽然我还小,对电影行业的了解还很少,但这种骗叁岁小孩的勾当还是骗不了我的。中国人花那么多钱培养演员,但他们从未想过去培养一名编剧,面对诸如大卫·厂·高耶、保罗·安德森等世界优秀编剧,国内的明显力不从行。
中国的电影问题很严重,有一大特点,便是不尊重编剧和创作者,国外一部电影,成本一亿美金,其中有近一千万是要给编剧的,美国人拍电影,如果拍不成无非因为资金,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因为编剧和导演意见不合,这也是投资方所不想看到的,所以国外编剧的生活还是比较优越的。反观国内,一部八千万美金投资的影片,演员(一般是主角)就要拿去不少,导演还要揩点油,剩余的在用在电影上,最后给编剧的工资只剩下一点了,许多编剧甚至因为生活费不够而被迫转业,中国电影还能好吗?
叁大问题说完了,我再来谈一谈投资方。做电影的前就看他们肯不肯掏腰包了,一部电影能否有水准,投资方的作用也少不了。这在国外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国内市场上,投资方有时却会操纵整部影片,他们想拍成什么样,你就得拍成什么样。这样还有救吗?
问题十分突出,可如今没有一个人出来改正。多么残酷的现实,现代人无视了这个问题,导致中国电影这个火坑越来越深,越烧越旺,等哪天烧出坑来,还能靠什么呢?
无视问题的人,越来越无视因自己的无视而产生的问题,中国电影又该何去何从呢?也许,那个拯救的人会在我们这一代中诞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