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应被传承而非无视.
我一路走来,行行止止。我看到了正吟诵百家经典的童子;听到了尤以长于譬喻,文气充沛的《孟子》;汪洋恣肆、预言迭出的《庄子》 ;领到了其能吞吐千年的哲理;闻到了卷卷竹简所散发的自然之气。
路很长,我仍继续行走。我又经过了诗人李白所吟诗的篱院,如水的月华洒满篱落,跃进人心,怪不得李白会作出千古流传的名诗;此刻的贾岛也曾未睡,小扣他门,也因月亮极致之美而感叹留下了千古名句。我就这样边走边想,边想边走,让唐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回忆。疲惫地伏在远方人家的桌上,想着文化的沿途,也会产生一些超拔的想法,文化毕竟会有传承更新。
所以我又摒弃所有的疑虑,去追逐那永恒的异乡人,召唤我。庙里的钟,又一次响起,还传来了清脆的木鱼声,和尚们诵着经,虽听不清语句,但那音调,能把四周的田野稳稳罩住,这也许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传承的力量远不及摧毁的力量。而这中最为显着的不为是王国维先生,在纵身投水的扑通声将文化的极度脆落和强大呈现得无疑。
十年浩劫,‘四人帮’绞尽脑汁想把知识分子赶尽杀绝。在老舍的终身一跃中所体现,但文化并未从此消失;‘焚书坑儒’秦始皇这一措施所造成的后果更是让我知道文化格杀不了。
一路走到了现在,走的多了,看得也多了。
科技的现代化世界,充满了电子,而人类却乐在其中,全因科技带来了方便。但是否会有一个人会去想方便的同时,我们又失去了什么?
我们仍在被教育着,被压迫式的教育。每天不情愿地背诵唐诗,宋词,强逼着大脑去记忆那些所谓‘经典’只为应付测试。测试一过,大脑就会自动清空,那我就想问了,这样强压硬塞意义在何?哪怕,只有一人会真心愿意对待这些古诗文,那么,不久后的今天我们仍还会是中华民族,是有着浓厚文化意蕴的名族。
但迎面而来的却是被很多人所‘流传’的流行语,这对文化的杀伤力是无法想象的,可还是被我们所津津乐道着,无视着。
因此我又有了疑问。文化的接受者为什么总是不能庇护文化的创作者?而这个问题本身,也是一切中国人 必须反思的文化之弊,文化之憾,文化之痛。
所以,中国人开始寻找办法。从而有了《中国诗词大会》。打醒了中国人沉睡的心灵,中国人开始寻找,了解文化,只要有这份真诚,文化仍同我们一起。
文化不会消失,他正在向我们走来。无视的力量终究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