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清照传》有感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高三(3)班:张子妍 指导老师:吴燕玉
一盏孤灯,一杯香茗,一本传记诗集。李清照,我追随着她的脚步,聆听着你的声音,我被带到了那个千年之前的宋朝。蓦然间,我于诗词画意间瞥到了她。她是诗词画意中的红颜,捧着月光看花开花谢。半生,烟雨朦胧;半世,繁华零落。
烟雨宋朝的倾覆,大概是从她的陨落开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初识她就是在这么一个夏日午后,夕阳懒洋洋洒落在荷池边,映红了池里的藕花,也染红了少女微醺的脸儿。窈窕淑女,微波湖光,潋滟藕花,相映成趣,构成溪亭静谧的山水画卷。少女坐在船上吟唱着悠悠的调子,微风拂过脸庞绕过发烧,留下暖洋洋的舒服。毕竟是少女不胜酒力,很快就醉眼迷离,于是便乘着酒劲,满怀欣喜一路追赶斜阳远去,小小船桨拂过江面漾起层层涟漪,在最后一丝暮光的映衬下泛起晶莹剔透的光泽,响出银铃铛般清脆的声响,蓦然间,无数藕花深处的鸥鹭受惊而飞,为晚霞日暮平添几分生气与乐趣。少女的欢乐总是这么简单平时,酒醒之后那日夏日惬意在脑海时常出现,于是她挥起手中笔墨,记录下那日藕花落日图,记录下那藕花之下的嬉戏玩耍的鸥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果说李清照她仍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年少的温柔下还略带着点羞涩,在那柔弱清丽的外表下,遇见赵明诚的那一刻,她,绽放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的懵懂总是美好的,羞涩的样子最为可爱。于是18岁的李清照遇到了21岁的赵明诚,一个是一段才子佳人故事划起了开端,在繁华的汴京,一丝一情,一笔一画,谱写着属于他俩的新婚岁月。婚后生活清闲优渥,琴瑟和谐,夫妻唱和不绝。“读书破的茶墨香”他读书,她作画;她写诗,他填词。共同的爱好使两人亦是诗朋酒友,亦是知己知交。夫君酷爱金石,李清照对此也颇有研究和见解,志趣相投情愈浓,日子也日益甜蜜,新婚燕尔的李清照也会表现出本性少女的娇羞,写下后代传唱的《减字木兰花》
然而,这一段令人羡慕的爱情却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才子佳人,也终将离散收场。动荡的不仅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更是李清照颠沛流离的一生。建炎叁年,赵明诚的离世了,给了她致命一击。离去的不仅是赵明诚,更是她前半生的快乐年华,那个藕花嬉戏玩耍的少女,也不复存在了,那缕照亮她前半生的光亮,熄灭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叁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
国破家亡,一时没了依靠的李清照在黑暗中独自飘零。金兵大乱,战火埋葬了那个北宋王朝,埋葬了她的青葱岁月,李清照在慌乱中丢了文物,那可是她和赵明诚最后的爱情见证。她无力挽回,她寻觅,想要找回那个属于她的安心,可谁曾关注到炮火下的她何曾无助呢?原本一朵该娇艳绽放的花朵,在生不逢时的时代下,她默默凋谢了,带着她残缺的后半生,留下了那个繁花绽放的前半成,她走了。或许在某个夜晚,她终于回到了年少时候那个藕花深处醉的少女。
半世烟雨,半世落花。风雨飘摇走的是那个时代,却无法摇落人们心中的李清照。岁月流长,铅华虽逝,词曲永存,且将这些悲欢离合浅吟低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