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满畈稻谷香,感恩稻田里的守望
——视“稻”有感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二8班 陈恩杰 指导老师:曹兰
又是一年稻谷飘香,粒粒饱满遍地金黄。
周六,作为小记者,我有幸来到武进水稻研究所进行采风学习,深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水稻的发展进程。能够和一日叁餐必不可少的粮食亲密接触,一时间内心五味杂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定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院士言犹在耳。的确,国民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只有解决温饱才能谈及小康。稻种优育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案。
近年来,苏南地区的水稻研究事业蓬勃发展,而尤以武进水稻研发最为突出。
从21世纪初至今,武进水稻研究所致力于研发优种水稻,始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秉持传承与创新理念,自主研发出“武运粳”系列稻种等优质“超级稻”。“武运粳”适应了平原地区的水稻生长条件,又被推广到全国超八省地区进行培育。它的出现,解决了多地粮食问题,同时也受到了社会认可和国家重视。
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赴江苏昆山进行考察,高度认可了昆山一地所种植的“武运粳7号”优育稻。欣喜的是,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这是从武进水稻研究所“走”出去的。
当我们沉痛悼念袁院士的离去,深切缅怀这位让中国人民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杂交水稻之父”时,也发现,在这片他终身热爱的稻田里,仍站立着千千万万同样热爱这项事业的杂交水稻育种科研人员。年逾八旬的农艺师关涵孚老先生一生致力于水稻研发工作,以他为首的一大批专家,比如宋学堂、江祺祥、钮中一等,他们对于水稻育种的苛刻求精,研发创新,造就了如今的佳绩。
2002年以来,武进水稻研究所先后研发出45个水稻新品种,总量超4亿亩。其中,24、27号“超级稻”的研发更是受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正是有着这样一群“稻田里的守望者”的不断传承与创新,日夜坚守在农田里,致力于解决“叶枯病”等水稻生长问题,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一棵棵饱满又金黄的麦子,才有了如今的水稻传奇,“禾下乘凉梦”已不再是梦。
对水稻的热忱激励着一个又一个杂交水稻育种科研人员,钮中一老人更是远赴海南岛,专攻热带地区水稻新品种的研发工作,一去就是几十年。他头戴草帽,双脚踩泥,日复一日俯身查看一株株秧苗。远家的他舍小家为大家,为海南岛的水稻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荣获了“全国劳模”的称号。
“让每个人能吃饱饭,吃好饭”是袁隆平老先生毕生的追求。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批守望者,沉默而孤独地付出,才有了今天苏南地区水稻事业的突飞猛进,才有了今天我们无忧的粮食需求。
生于华夏,自当无悔于华夏。现如今,我们吃穿住行每一样都得到了高质量的满足,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不去努力呢?
放眼望去,广袤的田野,金灿灿的水稻,在和暖的午后秋风中傲然生长、摇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