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苏 省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开
题
论
证
书
课题名称: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农村高中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策略研究
立项编号: XC-c/2021/60
课题类别: 一般课题
课题主持人: 蒋红卫、 怀宁
工作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填表日期: 2022年5月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一、课题主持人及核心组成员(核心成员不超过10人)研究分工 | |
姓 名 | 具体研究任务及完成时间 |
蒋红卫 | 课题主持人、组织策划,课题设计、中期评估、结题,2024年12月 |
潘少波 | 课题主持人、组织策划,课题设计、中期评估、结题,2024年12月 |
怀宁 | 实践研究,含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教学实践,2024年9月 |
管泽锋 | 理论指导,含评价检测和研究,2024年9月 |
吴柯军 | 实践研究,含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教学实践,2024年9月 |
祝秋莹 | 实践研究,含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教学实践,2024年9月 |
秦亚平 | 组织协调,含评价检测和研究,2024年9月 |
庄亮 | 实践研究,含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教学实践,2024年9月 |
曹兰 | 项目案例,含文献收集整理,问卷调查和分析,2023年12月 |
王小春 | 课程研究,含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教学实践,2024年9月 |
佘谱颖 | 技术应用,含文献收集整理,问卷调查和分析,2023年12月 |
夏彬 | 统计分析,含文献收集整理,问卷调查和分析,2023年12月 |
二、已有研究述评
1.对于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最早是从心理学行为主义流派的研究开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强调解决问题过程是“尝试错误”而最后成功的过程。杜威(1910 )提出问题解决是一个分步的、多阶段的模式。后来,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1926)提出“四阶段说”:准备、酝酿、明朗、验证这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人们开始把问题解决过程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活动。 2.建构问题解决策略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巴罗斯(1993 )把问题解决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组织小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活动汇报,解题后的反思。一般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包括以下环节: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分析问题,收集信息;寻找方法,设计方案;评价方法(或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应用新知,产生迁移。一般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包括: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正确表征问题、调控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合理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等等。 3.经历了近30年的研究与实践,国内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认同了国外研究的成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教学模式和策略。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如朱小虎的“基于笔滨厂础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研究”,孟祥通的“化学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俞萍的“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式及教学理论研究”,孙群懿的“高中生物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袁维新、吴庆麟的“问题解决:涵义、过程与教学模式”,李桢的“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及其教学意义”,姜子云、邓铸的“问题表征与学科问题解决的研究现状及启示”,张立国等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模型”。邢红军等的“物理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研究”,朱德全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类型与程式”,任红艳、李广洲的“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吴吉惠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等等。 4.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关键能力包括叁个关键能力群,即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以及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 其中,知识获取能力包括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与整理能力等多项学习者必备的能力。 高丽华老师发现,数学符号理解与认知现状低段学生对于数学符号感知的状况比较理想,学生基本可以体会不同的数学符号在运算过程中所表达的基本含义(《培养数学符号意识 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卓毅等老师从数学符号语言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实施途径,并针对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理解能力提升提出有效的策略(《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探究》)。符号理解能力的研究在小学,尤其是数学学科较多,其他学科则研究很少,高中阶段的研究则更少。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等能力。通过文献检索发现,阅读理解能力研究论文较多,但主要集中在语文与英语学科。 在网络时代,有效、高效地获取信息绝对是一项实用、强大的个人能力。信息搜索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提问和自查文献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实现对信息的存贮、检索、提取和交流的能力等。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自己所需信息处于什么位置,可从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法、手段获取,就能够有的放矢地组织策划自己的信息获取方案,既能提高信息查找的速度,又能保证信息获取的全面、准确性。现行研究主要限于信息技术与心理层面的研究,但在中学学科层面的研究很少。 信息整理是对检索活动中查找出的一系列相关资料或信息进行分类、排序、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面对杂乱无序的信息,要求学生具有信息识别能力,能够正确分析、判断信息的质量及其利用价值,有效排除污染,通过对大量而无序的信息进行精心筛选、整理和深加工,发掘出有价值、可利用的信息。李春龙老师等提出需加强信息检索和整理能力的培养,刘丽蓓等老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整理能力提出一些策略与方法,但研究主要言语信息技术研究,其他学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综上所述,对知识获取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阅读理解能力,对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信息搜索与整理能力等研究,除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等学科研究略有研究外,高中各学科教学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对问题解决的涵义、过程以及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指向“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问题解决”的研究还较少,结合学科教学的研究则更少,特别是农村高中的样本研究不多,没有针对能力群中的某一种或几种能力具体深入地展开。
|
(注:开题论证书为存档用,开题时需另外准备详细的开题报告)
叁、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
含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价值与主要观点等。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是消除目前状态与所想达成目标状态之间差异的过程,涵盖理解问题、描述问题、展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解决方案、交流解决方案等过程。问题解决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方式。 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获取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客观描述世界、科学解释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认识世界、学会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与整理能力等多项学习者必备的能力,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叁大关键能力(群)之一(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 本课题根据农村高中的实际,在问题解决的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叁个方面能力培养的研究,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 (二)研究的价值 1.问题解决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之一,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群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叁大关键能力群之一。 2.获取“必备知识”的能力远比识记、掌握知识本身重要得多,“问题解决”是聚焦“知识获取能力”、落实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良好的知识获取能力需要在问题解决中形成,并在问题解决中得到检验和提升。 3.本课题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在农村高中各学科课程实施中开展培养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实践研究,在具体的培养方法、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上进行探索,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和完善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进而追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叁)主要观点 1.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 2.知识获取能力是使学习者适应时代要求并支撑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是高水平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高中学科教学必须重视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授人以渔”方能使学生不落后于知识生长的速度。 4.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以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与整理能力研究为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有效途径。 5.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关键时期,各学科教学协同培养,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与研究计划
(一)研究目标 1. 通过课题研究,了解农村高中学生当前知识获取能力的现状,构建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目标体系。 2.通过课题研究,提炼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农村高中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相关策略,以及各学科的特色策略、典型课型与课例。 3.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学生知识获取能力评价体系,促进农村高中学生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学习力。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自身知识获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增强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意识,优化培养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 知识获取能力与问题解决的文献研究。 通过理论学习与文献研究,吃透问题解决的涵义、过程以及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与策略,深刻理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精神,明确知识获取能力群中各种能力内涵与相互关系,厘清知识获取能力对农村高中学生的重要性,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农村高中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现状展开观察、调查,分析农村高中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知识获取能力与问题解决的相关性研究,明确课题研究的研究出发点。 3.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农村高中学生符号理解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是着力符号内涵研究,提升符号理解的深刻性,二是强化课堂教学中符号操作和符号表征能力研究,叁是由简单符号到复杂符号的意义整合能力研究,四是加强不同符号类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升符号转换能力和符号意义联想能力,五是在具体情境中,感知符号与获取符号准确意义能力的研究。 4.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农村高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是利用问题情境创设,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策略的研究。二是立足文本特性,传递阅读方法的策略的研究。叁是唤醒元认知意识,增强阅读体验,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策略的研究。四是问题引导,在焦点与问题探析中解决问题。 5.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农村高中学生信息整理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是问题表征的策略研究。问题表征(理解)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二是根据目的提取问题解决相关信息能力的研究。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叁是图文信息提炼与转换能力研究。提升复杂信息处理能力。四是思维导图构建等分类、归纳能力的策略研究。提升信息深加工能力。 6.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农村高中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学习评价研究。 一是通过知识体系构建的合理性、问题表征的准确性、思维的指向性、推理的逻辑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完善程度等过程性指标,作为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水平的过程性评价。二是通过学生问题解决的效果、新知识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模型的科学性、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中的表现等,作为学生知识获取能力高低的结果性评价。 (叁)研究计划(含研究阶段、研究任务、责任分工及阶段性研究成果等) 1.研究任务和责任分工 本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严格按照“调查筛选——课题论证——制订方案——实践研究——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普通高中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当前的评价现状和理论依据,明晰普通高中基于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问题解决的内涵,掌握相关理论和评价方法,基于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创新问题设计,提出不同的评价方案并进行充分论证。(课题主持人、曹兰、庄亮、丁晓春) 第二步,在高中各门学科中选取实践样本。针对样本确定问题表征、符号理解能力、语言解码能力的的内容范畴、阶段范畴、方法范畴和标准范畴,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投入实践。(潘少波、吴柯军、尹惠英、戈玉燕、施孝丹) 第叁步,对基于培养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改进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对评价的有效性进行检测,评价学生知识获取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水平以及知识获取能力高低的结果性评价。(尹建文、管泽锋、潘少波) 第四步,是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等。(课题主持人) 2.研究阶段 ①设计论证阶段:时间为2022年1月到2022年8月,首先是进行文献研究,在理论部分需要大量地文献考证,对国内外的基于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下的问题解决的内涵和特征有更清晰的整体认识。梳理问题解决和知识获取能力群培养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修正研究方法。(课题组主持人) ②实践探索阶段:时间为2022年9月到2024年6月,基于培养学生知识获取能力,从而达成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以及基于培养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改进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全体成员) ③实践修正阶段:时间为2024年6月到2024年9月,实践探索与策略修正,为成果总结和提炼做准备。 ④成果总结结题阶段:时间为2024年9月到2024年12月,成果提炼阶段,总结反思、撰写论文、研究报告和专着。
3.阶段性研究成果
|
五、专家评议意见
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字左右。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蒋红卫、怀宁老师主持的课题“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农村高中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策略研究”,2022年1月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XC-c/2021/60,2022年5月10日进行开题论证。 1.本课题选题有研究价值。课题紧跟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关注现实问题导向,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学生“知识获取能力”与适应学生不同个体发展的需要一致,概念界定和主要观点正确。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明确,内容框架清晰。课题直面当前教学和学生能力、素养培育的现状,并对研究内容进行动态梳理,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和评价研究的内容条理分明。把教学过程中各种活动对象及活动方式的动态组合纳入到研究的视野之中。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清晰,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整体与局部,课题的操作性比较强。前期研究进程工作开展扎实。 4.研究方法合适。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行动研究和课例研究等,使课题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和丰富的特点。 意见和建议: 1.建议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研究内容要根据目标进一步细化,表述要进一步严谨规范。知识获取能力中语言解码能力的获取和问题解决也要列入研究内容。 2.建议进一步理清问题解决与知识获取能力的逻辑关系,找准逻辑起点。问题解决不仅仅是思维活动,更是一种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研究的路径和策略要分开,策略可以分为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研究方法还可以更具体。
评议专家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
六、重要变更
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左右(可加页)。若对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成果形式、研究内容等有重大变更,需单独提交“变更申请审批表”。
根据评议专家的意见,对照本课题的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思考,认为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高屋建瓴,富有理论深度和实践导向,经课题组成员商讨,拟进行相关调整: 1.课题的研究价值。分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具体分开阐述。特别是其中的路径和策略不可合并,理论研究是难点不是重点。 2.进一步理清逻辑关系。基于调查分析,理清学生成绩提高慢,知识获取能力弱的众多原因,对于提高知识获取能力的有效方式,除了问题解决的方式,还可以关注尝试教学、概念教学等方式,凭借什么知道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弱。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要找准逻辑起点,进行理论比对。问题解决不仅仅是思维活动,更是一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3.研究内容增加“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农村高中学生信息整理能力的策略研究”,因为知识获取能力中还包括语言解码能力。 4.构建评价体系。要明确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级指标体系、二级指标体系,关注评价的维度、评价的方法,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方法,还要关注结果的应用。
| ||||
七、论证组成员 | ||||
序号 | 论证组职务 | 姓 名 | 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 签 名 |
组长 | ||||
组员 | ||||
组员 | ||||
组员 | ||||
组员 | ||||
八、区教师发展中心意见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
九、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意见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