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实学习就似方塘中的水,只有不断地阅读好书,水才会永远保持“清澈”。
龙应台是台湾有名的女作家,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对台湾甚至大陆发生深远的影响。而我最喜欢的她的作品 ,不是《野火集》,而是她做母亲时写得《目送》。
在《目送》这本书中,龙应台不再以锐利地笔锋批判外界现实,而是以温柔的笔触,散文的方式,述说生命的悲欢离合。
中学时,我突然得知太公手术失败,已经去了那条我们看不见,但是与我们平行的世界时,我内心的沉痛感,喷涌而出。在暮色沉沉中,奔回家里,看到的只有床上那具冰冷的尸体和围着掩面哭泣的长辈们。
第二天,我们送太公去火葬场。“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目送。”我想,作者此刻心中应早已泪流满面了吧。她应是知道,再好的文笔也无法写出面对亲人逝去时内心的悲痛,于是将情融于景中,让读者去细细品味。那时的我,感同身受。
作者在《目送》中最经典的一段话,莫过于“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初读这段话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父母早晨匆匆上班的背影,太公扛着锄头,提着篮子去田间种菜的背影。他们如此的辛劳,却依然告诉我说:“孩子,高中特别关键,这些活都不用你来做,你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有了出息,带爸妈和太公过好日子去。”自此以后,我每天在父母的喊声下吃饭,吃完饭,碗筷放在桌上就上楼学习。的确,我成绩名列前茅,然而总觉得缺了什么。
太公去世后,我再次翻开《目送》,再次细细的品味字里行间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那时才恍然大悟:时间是残酷的,“孝”不是用来等的,我的身份不仅仅是一名学生,还是父母的女儿,还是太公的重孙女。“孝”应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啊!
于是,我开始主动帮家人承担家务。虽然,起初他们总是叫我上楼学习,但在我强烈要求和保证学习不会耽误的前提下,他们露出了笑颜。
“孝”是《目送》要传达的主题,也是我读《目送》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然而“孝”的含义,不仅仅是对父母,长辈尽孝。“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孝”的范围是不是也可以扩大些呢。
老师每天为我们上课,批改作业,教育我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向老师说声:“您辛苦了!”来表达“孝心”呢?学校,为我们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可以心无旁骛的学习,我们是否应该拿出好的成绩来为学校增光呢?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环境,没有硝烟与战火,大地一片祥和,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发展GDP出一份自己的力吗?
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让我们心存感恩之心,让“孝”串联着我们的生活吧。
好书中蕴含着一个又一个大道理,在成长的道路上给我们上着无言又生动的一堂堂课。就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与好书为伴,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