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二(1)班:王晴 指导老师:吴燕玉
我对家乡的感受,惟一“土”字可显。
家乡的“土”,是弥漫在空气中的。它没有大城市的高楼大厦,没有优美而系统的绿化。道路是水泥路,却因蒙上了层层的土,而泛着黄。一辆小车飞驰而过,尘土飞扬,肉眼可见的,尘屑飘散,还未待回归大地,又一辆呼啸而过的车又让它们打起了转儿。于是有人皱着眉头,嫌弃的走开。从此,只道他的故乡是一个多么繁华之地,不愿提起这里。可这,是家乡的气息:乡间小路蜿蜒伸向远方,不再是棕色了,而是铺垫着尘土的黄色。小路的尽头,炊烟袅袅,那里,是家。
家乡的土,在味道。当地人称呼农产物十分有意思,如“土鸡蛋”“土鸡”,通俗而鲜明。桌上的菜呢,也只有各种野菜,可实际上,别小看这些野菜,许多野菜都富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有些甚至成为现在的稀有品种。可是在做菜上,朴实的农民不会玩什么花样。于是,一颗大白菜,端上桌还是大白菜,鱼上了桌,也顶多变成了红烧鱼,没有各种华丽的造型,但却是那样的真诚。
家乡的土,在言语。河南地区的家乡话,总给人一种流里流气的感觉,可这些地方话,却十分有趣。举个例子,硬币是一种大家都不陌生、并且比较喜爱的东西。在当地,人们叫它“洋疙瘩”,我猜想,是不是因为最初的硬币是学着西方货币的模子造的?那是不是前缀“洋”的,都与西方有关?我想到了自行车称“洋车子”,火柴叫“洋火”……地方方言,最直接的让人了解到事物。因为这个,我在幼稚懵懂的年纪,就知道了什么是中国自己有的,而什么是西方传过来的。幼小的我,开始学着思考什么是“中国的东西”。
家乡的土,在房屋瓦舍。自我有记忆起,我家就是泥巴房:中间一个四四方方的小院子,厨房与主房遥遥相望,中间只有一条石径相连,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鹅卵石小道。可当初没见过、也不知道什么是鹅卵石。听奶奶说,这房子是当初他们结婚时,爷爷、太爷爷和村里的青年人一起盖的。按照习俗,邻里帮忙盖了房子,就要包了所有人的午饭,在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工钱可以给,光是这样,大伙儿已经十分满足了。这种互帮互助的生活模式,使得人情的来往更加密切,村舍之间更加和谐。后来,国家发展了,外面繁荣了,于是年轻人走出去了。成功者,举家迁出,去了镇上,市里,去了繁荣的大城市。后来,这家人的房前长满了草,烟囱里爬满了灰……几年后,杂草丛生,一片残垣。我感叹着,但后来,整个村子布满了几丈高的杂草,小路西侧,依稀可辨当年的人烟……
我对家乡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它临淮河,蕴生机;我的家乡是一个很荒芜的地方,它土地广,人烟稀;我的家乡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它就在那儿,却无人归。
于是,家乡味道越来越淡薄,最终留存的,只有漫天黄土……